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7日訊 “吹著自在的口哨,開著自編的玩笑,一千次的重復瀟灑,把寂寞當作調料……”1990年,由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共同拍攝,富敏、張弘執導,吉雪萍、池華瓊、楊曉寧、何威等主演的電視劇《十六歲的花季》首播。短短12集掀起了青春校園劇的強烈旋風,對當時的孩子來說,這部劇的影響力堪比2001年的《流星花園》、2015年的《請回答1988》。這部30年前拍的校園青春劇,現在在豆瓣網上,依然高達8.3分的評分。
在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和SMG影視劇中心共同編排下,修復版電視劇《十六歲的花季》從8月22日起在東方影視頻道重新播出,集數由原來的12集變為14集。對于新一代的中學生來說,劇中的新疆返滬子女、成績紅白榜、程控電話都是難以索解的內容,而對于一大批老觀眾來說,該劇的質樸、純潔代表了不可重現的青春時光,而這種風格的青春劇在當時就引發了強烈爭議,也讓該劇成為熒屏絕響。
一部戲和一個時代
《十六歲的花季》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轟動一時,它的劇名隨即成為一個固有名詞,現在重溫這部劇集,可以看出深刻的時代感:家里新裝了程控電話,女兒白雪迫不及待打給爸爸報喜;男生歐陽想要競選學生會干部,借了一盤美國總統競選的錄像帶做參考。女孩陳非兒寄養在舅媽家,親生母親從新疆寄來干果,杏脯被舅媽送了人情。知識分子分了房子,包工頭問“公家裝修還是私人裝修”——當時不僅分房,還有公私兩種裝修報價……片頭的旁邊介紹,該劇的劇情綜合了上海上千個中學生的人生經歷,開播前找了二十個各校文學社的中學生提前觀看,試探孩子們的反映。該劇的格局不僅限于校園,劇中中學生們騎個摩托,還要討論為什么上海改革開放十年了還這么窮,這種討論顯然超出了青春劇的范疇,展現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人的普遍情緒。
對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青少年觀眾,這部校園青春劇有著強烈的沖擊力。劇中上海中學生們的芭蕾舞課非常有鏡頭美感,盡管當時的畫質粗糙,修復后仍然能看出來芭蕾舞的曼妙,也讓外地觀眾對上海的校園生活產生極大的想象空間。而班長白雪勇敢地撕掉成績紅白榜,抗議學校按照成績對學生區別對待,更讓當時的中學生們產生了強烈共鳴。據導演介紹,該劇播出后,好幾個學生從昆明跑到上海,要進入劇中的中學就讀,劇組只好接待他們,再把人送回去。
獨特風格成為絕響
盡管在三十年前首播,《十六歲的花季》的部分內容現在看來并不落伍。被譽為神劇的《請回答1988》里,都是父慈母孝的畫面,而《十六歲的花季》里犀利剖開了當時的社會:白雪的父親出軌,讓女兒左右為難;新疆返滬的子女遭遇欺負,仍然不肯放棄上海身份;小市民忙著出國,換個外匯都提心吊膽。學校把運動場開辦停車場,擠壓孩子們的活動空間……青春劇與現實劇相結合,質樸單純的校園和復雜激蕩的社會碰撞,讓現在的觀眾看得五味雜陳。三十年過去了,國產劇并未突破《十六歲的花季》的社會觀察力,甚至退縮到了奇幻、宮廷、穿越等有限的題材里,現實劇長期缺乏劃時代的新作,到底是喪失創作力還是局限條件太多?
以現在的眼光看,《十六歲的花季》畫面粗糙、化妝簡單,但劇中校園生活的真實感毋庸置疑?!妒鶜q的花季》對校園戀也有大膽探討,袁野和陳非兒兩個新疆來的孩子產生情愫,這種美好的情感呈現也是該劇的一大特色,也在當時引發了社會爭議。在《十六歲的花季》之后,校園劇往往跟愛情綁定,青春殘酷成為固定主題,而校園劇與社會現實的結合轉向了留學(《小別離》)、家庭教育(《小歡喜》),而質樸、純真的風格已經成為絕響。這三十年來,校園劇里一句不變的臺詞是“長大了你們就明白了”;當年看《十六歲的花季》的首代觀眾已經長大了,長大了真的就明白了嗎? (青報全媒體記者 米荊玉)
新聞鏈接
長大后的“白雪”“袁野”現在怎么樣了?
“你以為這是故事,那么你錯了。你以為這是生活,那么我錯了。這是綜合成千上萬個十六歲的孩子的經歷,編織的一曲歌、一首詩、一個夢。”
30年來,凡是看過《十六歲的花季》的觀眾,都不會對每集開頭的這段念白感到陌生。1990年,《十六歲的花季》首播。短短12集,卻始料未及地盛況空前,掀起了當年的討論熱潮,成為一代人的“回憶殺”。
8月20日下午,導演富敏、張弘,主演吉雪萍、何威,又在東方衛視的演播廳重聚了。
16歲:一半天真,一半成熟
在走進演播廳之前,編劇、導演張弘從家中翻出了30年前觀眾寄來的信件?!妒鶜q的花季》播出后,觀眾寄給主演、導演的信件雪片似飛來,光寄給“韓小樂”的就有幾千封。
“電視劇拍完后,小演員們立刻成名了,去央視錄節目,踏上列車,車廂上的人都認識他們。這時候有的孩子甚至還沒坐過火車?!睆埡牖貞浀?。有趣的是,團隊去西安,當地賣兵馬俑紀念品的農民還追在后面,主動要把禮物送給小演員們。
富敏、張弘這對伉儷在家中保留了400多封信,一直珍藏到現在?!坝袑W生寫的,也有老師寫的,年齡最大的寄件人68歲。”張弘說。
回望16歲,一半是天真懵懂,一半是躍躍欲試的“成熟”。12集的電視劇《十六歲的花季》,就是導演們送給少年人的一首詩。
上世紀80年代,富敏、張弘是上海知名的兒童劇導演,而這部電視劇的誕生,與當時身處叛逆期的女兒有關。“從幼兒園、小學到大學、留學,每個年齡段都有電視劇,就缺了16歲這個年齡段。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觀念碰撞特別厲害,怎么看待這代人,有很多爭論。”富敏回憶道,女兒那個年紀,寒暑假最愛看日本的是《排球女將》,“女兒就問,爸爸媽媽,你們為什么不拍一部戲,讓我暑假也能看?”
于是,這就有了后來的《十六歲的花季》。劇名也是女兒取的,因為當時恰逢“席慕容熱”席卷校園。
《十六歲的花季》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青春校園劇,講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上海一所中學里五位少男少女的青春故事。吉雪萍扮演的白雪和楊曉寧扮演的歐陽嚴嚴是高一三班的學生干部兼“學霸”,志趣相投的他們在朝夕相處中產生了別樣的情愫。池華瓊扮演的陳非兒是班里的女神,因為和何威扮演的高三學生袁野同樣來自新疆,漸漸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為了寫好劇本,張弘與富敏費了不少力氣,光學校就跑了幾十所。兩人還琢磨出許多經驗:采訪學生時不能有老師作陪,不然談得就不夠真實。于是兩人帶上面包、水,躲在馬路邊,在門口等待學生們放學。女兒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把同學接到家里來,遇到故事合適的,干脆留人在家里住了半個月,細細講解。
“一部電視劇是靠細節撐起來的?!睆埡胝f,劇本寫完后,還找到20位各校文學組的社員,請學生們在房間里看,他站在外面偷偷觀察表情,“他們看得快,三小時就看完了。你發現他們看樂了,這戲就好了?!?/p>
選角:50人一組,看一眼就確定
《十六歲的花季》的選角也很有意思,一談起當時的情形,富敏、張弘滔滔不絕。
當時應聘小演員的孩子們有幾千位,劇組安排了50人一組試鏡?!捌鋵嵖匆谎劬湍艽_定了,池華瓊一進來,就是陳非兒,很嫩,很純潔。”富敏說。
池華瓊曾在書里談及這次選角:“是我回應了一種命運和預感,主動出擊的?!背霭l前,她按上海女孩最時尚的模樣,精心著裝,長發披肩,上身穿了一件鑲花邊的白襯衫,下邊是一條兩截式、黑白格、當時很流行的幸子裙?!斑@是山口百惠扮演角色的一種非常流行的裙子。非常搶眼的裝束?!?/p>
出演“袁野”的何威,是張弘與富敏的女兒推薦的,兩人一起在少年宮學習。10歲時,何威和富敏拍過兒童劇《心靈的答卷》。等到了家中,張弘就問了他一個問題:會不會騎自行車時“松車把”?就這樣,角色定了下來。“何威長得很漂亮,很有混血的感覺,他性格很悶、很含蓄的,他原本想演歐陽嚴嚴,但我覺得他就適合袁野?!备幻粽f。
回過頭再看《十六歲的花季》,其實里頭回應了很多當時社會的敏感話題,比如對應試教育的批判、對商品經濟的爭論,還有青少年時期的曖昧懵懂等等。教育理念的差異、社會觀念的沖突、白雪父親的婚外情……青少年的個人成長被置于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大背景中討論,而彌散出來的是少年人的天真與純粹。
“劇中韓小樂誤闖了女浴室,胖子問他到底看見什么了,后來兩人就打鬧起來了?!睆埡胝f,這段戲很有一種代表性,“少年沒什么特殊的心思,不是非說要看到什么,他心里頭沒什么雜念,就是很天真的,這樣人的立體面就起來了。當時寫這部戲,觀念各方面也是比較進步的,央視、上海臺都給我們很大支持?!?/p>
富敏憶起了一件趣事??戳穗娨晞『?,有好幾個學生從昆明跑到上海,要找這個學校并加入其中?!拔覀儧]辦法,只能接待他們,找住宿,再把人送回去?!彼f,也有寧波的學生來信說,學校里男生女生是兩個食堂,“當時就覺得很不可思議”。這也足以說明《十六歲的花季》的轟動。
重聚:演員各奔東西,但劇組不散場
30年來,《十六歲的花季》在電視上重播了無數次,觀眾記住了“白雪”“陳非兒”,也夢想成為帥氣的“歐陽嚴嚴”。吉雪萍說,劇中角色在后來的人生道路上,一直影響著她?!案卸鹘巧o我的人格定位,白雪很干凈,做人很真誠,直爽、坦白,我也這樣做自己,這或許就是角色的緊箍咒吧。”
這部劇之后,歐陽的扮演者楊曉寧,因為一場大病形象受損,淡出了影視圈,現在在證券公司任職。何威演戲演到20來歲,現在從事服裝生意。吉雪萍謹遵導演的教誨,規規矩矩讀完書,工作重心從演戲轉移到主持,先后主持了《正大綜藝》《媽媽咪呀》等熱門節目。扮演班主任“童老師”的楊昆依舊活躍在演藝圈,出演過《笑傲江湖》《羋月傳》《安家》等作品,幾乎成了“婆婆專業戶”。這次主創重聚,她因為參演一部新劇,在湖州拍戲趕不過來。
2003年,劇組原班人馬重聚,又拍攝了青春劇《走過花季》。時至今日,盡管劇中演員各奔東西,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十六歲的花季》劇組始終沒有散場。吉雪萍讀書、戀愛、結婚、生孩子,張弘、富敏都一直關切著,并陪伴在側?,F在,大家還建了微信群,吉雪萍是“群主”,大家不僅在她主持的節目上重聚,私底下每年都要聚一兩次。
“以前不懂,現在回過頭想,《十六歲的花季》把偶像劇的特質都集齊了。漂亮的演員,青春劇的夢幻、美好,包括選景,現在想來,那時候都是對的?!备幻舾锌耙蝗嘶钜惠呑?,能留下這么一個值得紀念的片段,特別幸福?!?/p>
張弘說:“30年過去了,我們已經進入耄耋之年,當年的觀眾也40歲了;希望現在的父親母親能帶著自己的子女,觀看當年的花季是什么樣的?!痹谒麄兛磥?,30年后,這部當年的校園劇能重新播出,也意味著親子、學業與素質教育等話題,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最近在家中,兩人都看了《三十而已》,對這部劇贊嘆不已。“創作是一個艱苦的過程,現在流行快餐文化,有的戲太粗糙了?!备幻粽f,好的戲一定是積累了很多東西后,厚積薄發,“要貼近生活,戳到人心眼兒,觀眾就真的要看了。”
幾個小時的重聚匆匆結束了,吉雪萍趕著去直播,幾人又約好了下次重聚的時間、地點——就在劇中另一位演員開的酒吧里。(非署名內容根據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整理)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