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319人獲得首批新型職業農民職稱 “上榜者”個個是新型農業“領頭雁”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驚蟄過后,天氣轉暖,萬物復蘇,春耕全面開始;田間地頭,忙碌的人們揮灑著汗水,播種下新的“希望”……鄉村振興,人才是基石。 說到種地,前幾年曾有這樣的說法:“50后”不種地,“70后“不愿種地,“90后”不談種地。農業結構需要升級,未來到底誰來種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去年,青島市正式啟動首次職業農民職稱評審試點工作。如今,319名農民有了新 “頭銜”,其中中級91人,初級228人,這些職業農民成為適應現代農業和傳承技藝的“領頭雁”,他們將被納入鄉土專家庫,作為各種培養、扶持與服務的重點對象。
那么,首批獲評職稱的農民有新的“身份”后,他們在各自領域和生活上發生了哪些變化,在鄉村振興中又做出了哪些輻射帶動作用?近日,早報記者探訪我市即墨、膠州、平度等地,走進正在田間地頭忙碌著的這些具有新型職業職稱的農民們,傾聽他們的“鄉土”故事。
科技助力 農田里一派繁忙景象
“配備了北斗自動導航系統的馬鈴薯播種機、在高空飛行自如噴灑農藥的無人機、高科技上土機、殺秧機、智能水肥機……”在膠州市洋河鎮青島高產農機專業社基地里舉行的“2021年青島市春季農業生產技術觀摩會”現場,種糧大戶杜高古擔任“總指揮”,眾多新型農業機械在田地里“火力全開”,起壟、開溝、下種、施肥、地膜覆蓋、鋪設滴灌帶、覆土,都一次成型,觀摩人群不時發出陣陣驚嘆聲……
一鍵啟動,管線全開,全自動澆水設備“噴”出均勻的水霧,灌溉著茁壯成長的幼苗,即墨市移風店鎮黃戈莊村,“中級”農民姜波正忙著給大棚里的白菜苗澆水,“叮鈴鈴”手機又開始“派單”,預訂蔬菜的老客戶又準備拋來大額“訂單”,另一邊,還不斷有村民前來詢問,下一期的農民培訓班何時開講……
綠意盎然的黃瓜大篷,長勢喜人的大白菜,紅彤彤的西紅柿,咬上一口滿是“兒時的味道”。在平度市南村鎮廟東村北,青島金馥隆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柴庸琴正在大棚里忙著查看蔬菜長勢,以及蟲害情況,針對罕見的病蟲害,她拿出手機拍照傳送給青島農業大學的專家們,給蔬菜“治病”;另一邊,出庫的蔬菜也都貼上了“身份標識”,二維碼追溯系統讓每個一種蔬菜都有了源頭可尋。
史上首次 農民職稱 “上榜者”來頭不小
(一)會操作無人機的“新農人”
出場人物:青島高產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杜高古
地址:膠州市洋河鎮
一年之計在于春,前幾天正是馬鈴薯播種的最佳時期。近日,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在膠州市洋河鎮的青島高產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基地里舉行了青島市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現場演示會。
田間地頭 機械化裝備“大展身手”
現場示范演示了馬鈴薯大壟雙行和雙壟單行兩種機械化播種模式。配套北斗自動導航系統的馬鈴薯播種機,能夠按照預先規劃的路線行駛,一次作業完成起壟、播種、施肥、鋪設滴灌管、覆膜等工序。作業時播行起壟直,邊接壟行距準確,作業軌跡直線度偏差小于±2.5㎝,可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和產量,實現土地利用最大化,并利于后期機械作業?,F場還同時展示了馬鈴薯播種機、上土機、殺秧機、收獲機、智能水肥機等新型馬鈴薯全程機械化裝備。
“以前播種馬鈴薯很累人,遇到播種季,全村老小齊上陣,即便這樣一天也種不了多少,而如今有了無人駕駛旋耕機、起壟機和播種機等,幾乎不需要人,而且效率還很高?!鼻鄭u高產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高古說,除此之外,噴桿式打藥機也非常給力,“這個打藥機 ‘長臂’伸開14米長,以前一人一天頂多給6畝麥田打藥,現在有了它一天就能打藥300多畝地,效率足足提高了50倍。”
旋耕環節,無人駕駛旋耕機在農田里來回穿梭,由于有北斗導航操作系統輔助,所以旋耕機都是按照規定路線行動;在播種環節,無人駕駛播種機自動播種,播行筆直,覆土均勻……“用上北斗導航控制系統,作業精度很高,誤差控制在兩厘米以內,而且白天晚上都可以干活。”杜高古2021年種植80畝馬鈴薯,不到一天就全種完了,“種馬鈴薯就要講究種得直,有導航規劃路線,種得是又直又快?!?/p>
記者了解到,馬鈴薯播種和收獲是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短板。近年來,青島市以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農機化生產與適度規?;洜I相適應為基礎,以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引領和帶動作用,優化裝備配置,大力推廣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新技術、新裝備,推進了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向高質高效方向發展,已形成了以馬鈴薯播種、上土、殺秧、收獲為主要環節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模式,該模式于2018年被原農業部農機推廣總站采用并在全國推廣。下一步,青島市將強化產學研推結合,補短板、強弱項、促協調,不斷推進全市馬鈴薯全程機械化裝備和技術轉型升級。
評上職稱勁頭足 規模經營探新路
杜高古常說,自己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莊稼漢,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
2008年,他和另外幾個志同道合的老伙計一起成立了青島蔬菜專業合作社,開始承包土地。承包之前,村民一畝地最多能產1000斤玉米,照1塊錢1斤來算,杜高古每承包1畝田地就要給村民1000塊錢,那年,合作社承包了100畝。有了地,杜高古決定大干一場。去田地的路坑坑洼洼,車輛難以通過,他就修過路橋、拉沙墊路;地里干旱澆不上水,他就在田地旁蓋小房子打井;土地質量差,他就減少土壤耕作,逐漸提高土壤肥力。幾年下來,錢沒掙多少,糧食產量卻實實在在的提了上去。
家庭農場成立后,杜高古“甩開膀子”,不斷提升農業全程機械化裝備運行水平,提高種植技術,逐步實現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管理規范化,為膠州市糧食大面積豐產豐收和家庭農場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規模經營的新路徑。
“你現在能看到的這些綠色的麥田,都是我承包的?!蓖善柠溙?,杜高古頗為自豪地向記者介紹。每天早上,他都會沿著麥田的外圍溜達上一圈,“這里空氣好,景色好,每天早上晨練走上一圈,心情也格外舒坦。
“農場規模種植后,市里和鎮上的領導還幫著聯系了中國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青島農技站和等跟農場合作做示范實驗,西邊這塊就是中國農科院的試驗田,不同比對項目的麥田上都插著標記的小牌子?!鄙霞壊块T的支持和專家學者的幫助,為杜高古疫情期間抓好春耕提供了底氣?!斑@不,去年有幸又評上了中級職稱,這對我們農民來說是莫大的肯定,我感覺勁頭更足了?!倍鸥吖判χf,今年,他打算再購置幾臺上檔次的打捆機,等到收麥子的時就可以大派用場了!
(二)帶動三千多名農戶種蔬菜
出場人物:青島地平線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姜波
地點:即墨市移風店鎮
一想起自己是一個有著中級職稱的農民,今年51歲的即墨市移風店鎮黃戈莊村農民姜波干起活來格外帶勁。
認真負責 買苗“附贈”技術指導
姜波出生于1970 年,當年差1分沒能考上中專,就回家務農了,一干就是30多年,如今她是青島地平線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相對于太多的榮譽,姜波更看重獲得的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山東省優秀職業農民以及去年剛評上的中級職稱等。她說,自己本來就是個農民,只有在地里 不斷干活奮斗,才能創造出幸福。
“我來買白菜苗!”
“要多少盤?”
“來上100盤吧?!?/p>
“買之前我得先給你做個技術指導,苗子要想長得好長得壯,要提前打‘預防針’,你買點殺菌藥,把放進盆里蘸一下,需要的話從我這拿點也行……”
早上6點左右,前來蔬菜合作社購買菜苗的村民已是絡繹不絕。姜波一邊招呼著前來買苗的村民,一邊給記者介紹著她大棚里的蔬菜“明星”:
“這是新品種的西紅柿,瑞粉882,生吃口感好,有小時候的味道……”
“我們賣五塊左右,微商能賣到8—10塊一斤”
“黃瓜主要是當地的品種,天驕8號,生吃也非常好,味道鮮美?!?/p>
“今年我們還與農業大學的育種專家合作,準備培育幾個新品種,主要是口感好的蔬菜……”
一說起自己的老本行,原本內斂沉穩的姜波就打開了“話匣子”,這位勤勞淳樸的農村婦女,從內而外洋溢著一股不服輸的氣質,一頭利索的短發,讓她顯得格外干練。
總結姜波的忙碌生活,除了打理合作社, 她主要在做兩件事:選種、培訓?!胺N子非常關 鍵,種子好,蔬菜好,價格才能高?!苯ǖ囊粋€ 任務就是到處找好種子,看到好蔬菜就問問種 子來自哪里,找到合適的種子就引入到移風 店。然后,由合作社的技術人員教農戶種植、推 廣。由此,合作社推廣了既適合出口又適合內 銷,且口感很好的韓國黃心白菜、蘿卜、茄子、 青椒等優勢品種,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這個“妙招”從哪里來的?那就是從姜波 的另一件大事——參加培訓。姜波總結,只要不花錢的培訓,她都想參加。
在培訓學習中,姜波堪稱“學霸”。她購買 了許多有關農作物種植、栽培、管理和病蟲害 防治等方面的書籍。從書本上學習新技術、新 知識、新成果,參加鎮、市、省及國家農業部舉 辦的農業科技培訓班學習,到壽光拜師學藝、 取經、實踐,掌握了較為豐富的種植技術和經 驗。聘請專家及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通過 實地指導,現場診斷、現場開藥方,聽取農民 意見,交流生產經驗。
“一個月 30 天,有五六天時間在參加培 訓。”姜波說,不少培訓是有名額的,如果爭取 到名額,她肯定要去;沒有名額,就打聽著能 不能替別人去;實在不行,也要去旁聽。十幾 年下來,培訓次數超過了 200 次。
評上職稱受激勵 自考本科來“鍍金”
姜波告訴記者,在品牌建設方面,合作社目前已經采用高科技手段,應用了諸多相關設備建立了二維碼追溯系統。通過系統可對每一株蔬菜進行全流程追溯。另外,姜波在后期也十分注重農產品的安全性檢測,確保所有的農產品無公害、無殘留,讓健康無害成為品牌的代名詞。
姜波說,2010年開始,她抱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想法和丈夫自費創建了農民田間學校。之后,他們便一直堅持對農民進行科技種植手段的培育,比如學習優秀種植經驗,利用整枝打杈、疏花、疏果等科學手段使農作物吸收更多養分,合理把控施肥過程中的氮磷鉀的平衡等等。她希望通過農民技能培訓、實訓、創業孵化等一系列的技術指導,從根本上帶領鄉親致富,確保脫貧長效化。
不僅如此,姜波還致力于提升個人技能和企業管理能力。2019年,她報考了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班,并在去年2月被成功錄取。“至今我還記得,拿到錄取通知書后,我在家人群里發了一條消息,可大家并不相信,妹妹還來了一句 ‘你發燒了吧’?”姜波笑著說,家里人都沒想到,她這個年紀能重新圓夢大學,對她來說這何嘗不是一份嶄新的嘗試。
姜波說,如今不但有了學歷,還有夢寐以求的職稱,這是一種認可更是一種激勵,她要放眼遠處,用知識武裝自己,帶領社員一起,將知識技能運用到農產品的種植和銷售中去,帶領大伙共同致富,也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三)“讓鄉親們的錢包再鼓些”
出場人物:青島金馥隆果蔬專業合作社 理事長 柴庸琴
地點:平度市南村鎮
“看,這些大白菜長得多好,都包心了,馬上就上市了……”
“ 這黃瓜是雌雄同體,異花授粉的作物,買黃瓜的時候注意看上面的花不要太艷麗,干癟的反而比較好;這一片有點招蟲了,得趕緊用點生物菌肥……”
“習慣了,每天不來趟大棚走走,都感覺心里少了點什么,雖然現在每個大棚都有專人管理,但是蔬菜的長勢我時刻牽掛,看著他們一點點健康長大,走上人們的餐桌,我心里踏實?!痹谄蕉仁心洗彐倧R東村的蔬菜大棚里,柴庸琴正像往常一樣仔細查看著每種蔬菜的長勢和病蟲害情況,遇到“疑難雜癥”,她會隨手用手機拍下,發給農業大學的專家“會診”,找出最優的解決辦法。
從2000年創業至今,柴庸琴 從事過工藝品加工、做過海爾家電專賣、承包過工程……盡管創業過程中遇到過各種困難和壓力,她用女性特有的堅韌不屈和勤勞智慧,一步一個腳印前行,不斷擴大自己的事業。如今,柴庸琴已經成為民營企業的掌門人,一路創業曾經有過太多辛酸與艱難,但正是那些經歷,才讓她鼓起勇氣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柴庸琴的心頭始終裝著在土地上辛勤耕作的鄉親們。
2013年4月,柴庸琴在南村鎮流轉了1140畝土地,建立了有近500戶社員參與的 “金馥隆果蔬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合作社從成立伊始,就秉承“專注農業?專注健康”的企業精神,為參與的500多戶社員實行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農資供應、統一品牌、統一包裝和高于市場價的價格優先收購,形成了特色突出、效益明顯、產供銷為一體的產業鏈,確保了各類農產品的品質,成為青島市多家學校、企業、機關的農副產品供應單位。
生意越做越大,面對供不應求的狀況,柴庸琴并沒有放松對產品品質的要求。 “我們做生意不能只以掙錢為目的,寧可不賺或少虧,也不能摻假,只要把牌子做硬了,一樣會在其他蔬菜上賺回來。 ”柴庸琴以誠信樹品牌的理念,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歡迎。
在柴庸琴心里,土地是她的命根子。針對土壤問題,她主動外出拜師,引進資金投入較大的土壤修復技術,做“智慧農業”文章。土壤修復工作耗資大、耗時長、處理過程復雜,很容易產生二次污染。為此,柴庸琴常年聘請5位土壤修復、環境污染治理的國內外專家和多名專業農業技術員。專家定期通過互聯網等多種方式培訓社員土壤修復技術以及土壤肥料的使用等相關知識。技術員不定期深入農田,實地進行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無公害蔬菜的質量標準及生產技術規程等方面的技術指導。農業新技術的持續推廣和土壤的修復改良,使“金馥隆果蔬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的產品品質得到了質的提升和保障。
飲水思源 甘于奉獻展現責任擔當
“沒有黨在農業領域各項利好政策,沒有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就沒有金馥隆果蔬專業合作社現在的發展態勢,沒有我柴庸琴的今天?!辈裼骨僬f,她之所以能評上中級職稱,合作社也發展越來越好,都離不開政府和百姓的關心支持,對此,她也積極承擔責任,回報社會。
為此,她先后招收10余名經濟困難、身體殘疾群眾到合作社工作,給予他們物質幫助和精神上的鼓勵。她積極參與全市統戰扶貧,與困難家庭結對幫扶,實現信息產品精準對接。為貧困學生捐款,為素不相識的農民提供技術幫助,為困難農戶提供擔保支持等等,多年來捐助財物累計十幾萬元,展現了 一個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對社會的責任擔當。
“如今咱是有職稱的農民,咱就要起到示范作用,當好這個典型?!痹诰G意盎然的大棚里,柴庸琴笑著而說,“下一步我要繼續注重蔬菜品質,探索營銷新模式,服務好社員,帶動大家創造更大的效益?!?/p>
農民評職稱 身份化到職業化的嬗變
“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農民,一場由“身份”到“職業”的變革,正在潛移默化地進行。近年來,山東、江西、浙江等地紛紛行動,把面向事業單位技術人員的職稱評價體系拓展到新型職業農民。通過職稱評定,激發農民的創造性、創新性,讓“職稱農民”大有作為。 2020年7月,青島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會同市農業農村局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青島市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審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我市首次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審試點工作。如今首批“嘗鮮”的農人們已經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鄉村振興的“主力軍”,證明了社會的進步:將“不拘一格降人才”執行到底,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落實到位。
“土專家”“田秀才”入編人才梯隊
隨著現代農業的興起,一批以農業為職業,依靠自身專長,從事一定規模的種植、養殖、加工、物流、農機等農業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群體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推動現代經濟發展一支重要力量。但一直以來,新型職業農民并未納入職稱評價體系當中。
2019年,根據山東省《推進鄉村人才振興若干措施》,省人社廳確定在我市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審試點工作。評審主要是面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中從事農業專業技術工作的骨干人員,評審范圍涵蓋了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及農技推廣、農村電商、農民專業合作服務等領域,共設置初級、中級兩個層級,農藝、畜牧、工程三個專業。
2020年7月,青島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會同市農業農村局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青島市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審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了我市首次新型職業農民評審試點工作。
評審專業包括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及農技推廣、農村電商、農民專業合作服務等,對象主要是我市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中從事農業專業技術工作的骨干人員。
試點設置初級、中級兩個層級,分為農藝、畜牧、工程三個專業,名稱分別為:農民初級職稱:農民助理農藝師、農民助理畜牧師、農民助理工程師(農產品加工、林業、水產、農業機械化類);
農民中級職稱:農民農藝師、農民畜牧師、農民工程師(農產品加工、林業、水產、農業機械化類)。
重技術看規模 對學歷不要求
記者了解到,職業農民初級職稱申報條件包括:參與本專業技術推廣與普及服務活動,能夠傳授一般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藝,進行技術指導和技術咨詢服務工作。參與本專業內常規性的新品種、新技術的實驗、示范生產任務,按照相應技術要求正確地實施生產管理。本人所從事的專項生產經營規模大、效果好、有一定帶動作用。申報農民中級職稱包括:掌握某項專業技術的標準和規范,能夠組織農業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開展技術示范指導、培訓輔導,解決技術難題,為農業生產的提質增效做出重要貢獻。能夠獨立解決某些技術問題、采集處理數據、撰寫實驗生產報告,在新品種新技術成功實驗、示范生產中做出主要貢獻。本人所從事的產業經營規模大,技術水平高,帶動作用強,形成規?;瘜m椛a區。
與以往的職稱評審不同,此次職業農民職稱評審對參評人員的學歷、論文等均不作要求,堅持能力、業績導向,重點考察技術水平、經濟社會效益和示范帶動作用。種植多少畝糧食、培育多少畝蘋果、飼養多少頭奶牛都可以作為評審的依據。通過把這些符合農業、農民特點的業績成果納入到評審標準中來,創新評價機制,確保評選出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職業農民。
最終,評審委員會評審出初級農藝師146人,初級工程師63人,初級畜牧師19人;農藝師63人,工程師21人,畜牧師7人。
獲評者將獲眾多“利好”傾斜
據了解,此次評審采取個人申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鎮(街)黨委政府(辦)推薦、區(市)農業農村局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審核推薦、市農民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審的組織流程。
“ 取得農民職稱的人員,將在申報涉農項目、平臺建設、人才獎勵評定中,予以傾斜。對青島市鄉村職業農民專技人才引進、培育、使用中作出積極貢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成員取得職業農民職稱,可作為優先推薦省級及以上示范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依據?!鼻鄭u市農業機械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李松堅說,對取得職業農民職稱的人員,由區(市)級農業主管部門建立檔案,納入農民培訓師資庫,在當地田間課堂和集中講堂開展技術示范與培訓指導,為種養殖農戶解決生產技術難題,切實發揮鄉土專家的作用。
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持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人才是關鍵。”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任教授認為,授新型職業農民以“職稱”,傳遞正向激勵。職稱,是對人才價值的標注和肯定,一舉打破了傳統農民的既有狹隘認識,激發了人才發展的內驅力,為鄉村振興集聚了人氣。
為什么農民對職稱的“渴望度”更高?尋根究底,農村“空心化”,除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動環境,農民相對更辛苦,收入也不高。任教授告訴早報記者,“他們渴望獲得社會認可,而職稱是一種方式?!?/p>
取得了職稱的新型職業農民,表現出了高昂的進取熱情,并帶頭應用先進科學技術,積極向身邊的農民群眾傳授科技知識,帶動周圍群眾增產增收、創業致富,較好地發揮了“領頭雁”的作用。
農民從“身份”到“職業”的變化,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標志性體現,具有戰略帶動性和產業發展傳承性。市場發展規律告訴我們,當一個職業在市場中得到認可并具有放大效能時,這一職業的社會認知和從業群體發展就會倍增,其產生的發散性價值就會充分體現。
農民評職稱不能一“評”了之
一說到農民,許多人第一印象就是,他們“臉朝黃土背朝天”,不需要多少技術;一說到職稱,許多人會就會想到,它是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和企事業單位知識分子的“專利”,與農民沒有關系。事實也是如此,長期以來,農民只是一種身份,而不是一種職業,所以職稱無從談起。哪怕是農村里的“土專家”“田秀才”,也難以獲得一紙職稱證書。時移世易,今天不同了,農民評職稱可謂水到渠成。
在農村產業形態日趨多元的當下,給農民評“正高職稱”只是一種手段或是一種途徑,其最終目的就是要讓評出來的“新型職業農民”大有作為,充分發揮他們不同于傳統農民的作用,使他們有信心、有能力,敢闖敢試敢干,以自己的聰慧才干成為農村改革的先行者、農業開發的拓荒人和農民脫貧致富的領頭羊。這不僅是人才發展需要,更是鄉村振興的迫切需要。故此,要在享受國家補貼和優惠貸款中履行承諾,更多涉及政策扶持的利農措施要及時到位,還要對新型職業農民“扶上馬,送一程”,為他們搭建科研助農舞臺,讓他們在現代農業中走得更穩更遠,共謀鄉村振興。
“治本于農,務茲稼穡?!毙罗r村需要新農民,農民獲評職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是對農民職業尊嚴的認可與肯定,但距離“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就需要我們在培育職業農民上出臺更多激勵措施、政策,落實落細各項管理規定,真正做到為鄉村振興聚人氣、添活力。
青島市農用北斗終端農機3000多臺
如今在田間地頭,智慧農機的身影時??梢?,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拖拉機,噴灑農藥的無人機等,既幫人們解放了雙手,又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記者從青島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一系列智能技術與機械裝備在青島得到推廣應用,目前青島全市農用北斗終端農機保有量已達到3000多臺,胡蘿卜、大蔥、馬鈴薯等經濟作物齊壟作業80%以上實現無人駕駛;青島市機動植保施藥機械10000多臺,植保無人機800多架,基本構筑了“地上+地下+低空”的立體防控作業局面,強力支撐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李彥宏 攝影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首席記者 孫啟孟 實習生 孫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