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
自2018年起,“譚盾音樂周”每年7月在青島啟幕,而“譚女郎”林喆也連續3年擔任音樂周的打擊樂獨奏。對于林喆,譚盾總是不遺余力地推介,令這位“墻內開花墻外香的”青島小嫚進入更多本土樂迷的視野中。譚盾在推介這位打擊樂高手時總是津津樂道于林喆曾在德國世界級的馬林巴大賽上問鼎大獎。而更讓人吃驚的則是林喆擁有音樂學與金融學的雙碩士學位,同時也是德國最大的模特經紀公司旗下的簽約藝人。
學藝之路永無止境
林喆的學藝之路是極為傳統的學院派路子,小學就讀于青島上清路小學,每個周末在媽媽的陪伴下去北京找打擊樂老師上課,之后以專業第一名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師從趙紀教授。在一次偶然的大師課上,她獲得了耶魯大學教育家Van Sice慧眼賞識,“大師課上,Van Sice教授并沒有幫我梳理作品,而是不停地問我各種問題,并要求我演奏,包括琶音、音階,還有即興部分,后來我才意識到這是一場考試。”林喆透露,因為耶魯大學并沒有針對音樂學的學士學位,這位伯樂還親請耶魯院長為其專設耶魯大學全免學費高等獎學金并盛情邀請。
來自耶魯的“誘惑”并沒有讓林喆動心,相反她選擇了藝術歷史更為悠久的音樂之國——德國,在斯圖加特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進修學士學位,接受純正歐洲音樂藝術的洗禮。在那里,她師從4位教授,并在“Talking Drum”打擊樂團作為獨奏音樂家演出。自此,年輕的林喆開始在國際音樂舞臺上嶄露頭角:在斯圖加特第五屆世界馬林巴大賽上,她初試身手就摘獲了第二名好成績, 從而蜚聲國際打擊樂壇,這也是華人第一次在規模大、級別高的馬林巴大賽上獲得認可,此成績至今仍是中國樂手在此領域的最高名次。此外,她在中國國際馬林巴大賽中,以其高超演奏技巧和杰出的音樂表現力獲得了第一名;在呂貝克第59屆全德音樂全能比賽中力拔頭籌……
循規蹈矩從來都不是林喆所要的安逸,所以大學畢業后,林喆力排眾議進入了德國斯圖加特國家歌劇院工作,“當時我的老師很不理解,她認為我既然能在舞臺上獨奏,為什么要將自己隱匿在樂隊中呢?可是現在看來,一個打擊樂的演奏家不光要會獨奏,還要在樂隊里跟別人有重奏。樂隊的經驗給了我很多收獲,如果沒有這個經歷的話,就沒有我如今的演奏。”
工作一年之后,林喆選擇了繼續深造,而帶她繼續修習的則是馬林巴大師Bogdan Bacanu和打擊樂教授Leonhard Schmidinger。她在赴奧地利林茨安東布魯克納大學進修期間,一舉拿下了音樂學與金融學的雙碩士學位,在知名國際樂器品牌雅馬哈舉辦的音樂比賽中又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雅馬哈獎金的唯一得主。為了賺取金融學的學費,林喆利用身高的優勢,拿下了德國當地最大的模特經紀公司的合約,時常出現在T臺和秀場。
光鮮的履歷與滿滿的自信,讓這位青島姑娘混搭了歐美女孩的熱情與爽朗,“有一次在德國聽到了譚盾老師的音樂會,很感動,演出結束后就拿著自己的一張CD跑到后臺,向他問好。”林喆笑言,自己也說不清楚當時哪來的勇氣,“譚盾是世界級的大師,未必有時間聽我的專輯,但是我覺得自己也不差,總覺得以后我們會有一起合作的可能性。”“可能在我的人生閱歷中一直是比較優秀的,從來沒有碰過壁,這種自信不是別人給的,也是別人搶不走的。所以后來當譚盾老師找到我要合作的時候,我只有欣喜,沒有驚訝。”
海邊的石頭會唱歌
在打擊樂的舞臺上,林喆是驚艷與華美的,譚盾也不吝對她的溢美之詞:“林喆是一位具有天賦的杰出的打擊樂家,不僅僅是技術的造詣,更具有內在的理解力,她對音樂和情感的控制力可以點燃每一個舞臺,是典雅的,卻又是攝取魂魄的,這種反差就像是聲音的化學反應,讓藝術家和音樂變成了一體。”
許多人至今仍記得去年她在譚盾音樂周開幕式演出中,身著白衣,化作羌族女巫,在樂手中間穿梭,用一塊來自青島海邊的石頭,勾連起遠古的天與地——很顯然,在林喆的表演中,打擊樂不僅僅是鼓槌的敲擊,還有著肢體語言的雜糅。“打擊樂的肢體語言跟舞蹈動作結合得非常緊密。”林喆透露,除此以外,擺弄舞臺上的各種大型音樂裝置也是打擊樂手的基本功,“就像這一次,譚盾老師把《大自然協奏曲》改成了奏鳴曲,用組曲的形式呈現,用6個低音鼓來描摹夏天,用馬林巴來演繹秋天,冬天用8個軍鼓演繹,還有鑼。”
“每一塊石頭都有自己的聲音。”談及對譚盾大師的印象,林喆直言譚盾先生對于演出細節的把控已經細致入肌理。“就像是那塊歷經了歲月的沖刷和磨礪的海石,擁有著獨特的味道。”而這塊石頭是林喆在石老人海邊篩選了一個下午的結果,“當時找回來20多塊石頭,仔細聽辨每一塊石頭的音質,才有了舞臺上驚艷的第一響。”
林喆的兒時夢想,是做一位對社會有貢獻的科學家,如今科學家夢未圓,她卻找到了另外實現夢想的途徑,“就像是體育運動可以增進友誼和交流一樣,無國界的音樂消弭了勝負,傳遞著情感。作為音樂家更像是現世代的傳教士,把青島的特色、中國的元素帶給更多的人去聽。”在林喆的設想中,家鄉青島就像是天然的藝術展覽館,藝術的裝置、音樂的語言和城市的風貌本就該融合在一起,目前她與國內外先鋒的藝術家們計劃合作,“期待著有朝一日,大海、帆船、音樂、視覺……成為這座城市獨具特色的藝術標識。”(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周潔)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