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30日訊 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近日,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市文明辦、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務管理局等四部門下發《2021年青島市環境教育基地創建工作方案》,在全市開展環境教育基地申報、創建、指導、驗收和命名表彰工作。其中提出,通過開展環境教育基地創建工作,為公眾搭建起了解、參與、支持生態環境的平臺和陣地,向公眾直觀生動的宣傳生態環保理念、環保科普知識、環境治理成效等,重點做好環境監測、城市污水處理、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危險廢棄物和廢棄電子產品處理四類設施向社會全部開放工作。

按照工作目標和安排,2021年計劃在全市創建8家市級環境教育基地。同時要圍繞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生態環境宣傳教育模式,著力推進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為市民提供生動直觀、特色鮮明、功能多樣的環境宣傳教育場所。
方案明確提出,重點做好四類設施開放工作。各單位要確定本行業管轄范圍內四類設施(環境監測設施、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危險廢棄物和廢棄電子產品處理設施)的情況,確保具備條件的四類設施面向社會公眾全部開放。積極拓寬公眾開放的領域,培育、鼓勵其他行業和領域的單位積極參與設施開放工作,逐步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成為公眾了解、參與、關注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平臺。

全市65家環境教育基地面向社會公眾全部開放。積極創新思路和方式,3-12月份,運用新媒體平臺開展線上“云開放”工作。按照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適時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現場開放活動,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集中開放工作。《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于10月11-24日在云南昆明舉辦。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5月份,全市環境教育基地集中開放,采用多種宣傳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宣講活動,向公眾普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意義和相關知識。
自今年開始,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市文明辦、市城市管理局和市水務管理局對以往命名的市級環境教育單位進行抽查式復核,對復核不通過的單位給予通報。全市65家環境教育基地要根據自己的特色和實際工作,組織開展系列的環保主題公眾開放活動和宣傳教育活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帥)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