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門路社區,有一個以“4S”——“真誠(sincere)、服務(service)、快捷(shortcut)、滿意(satisfactory)”為服務理念的“金門路街道4S志愿服務隊”,已經在這里為社區居民和困難群體,提供了近十年的志愿服務。從最早的十幾個人的毛線編織組通過義賣編織品來捐助苦難群體,逐步擴大到現在近百人的團隊。而最讓人感動的是這樣一支志愿服務隊的成員平均年齡居然超過66歲。

志愿服務隊為老年人提供免費服務。
從愛心編織開始的志愿服務
上周五,記者來到位于金門路附近的4S志愿服務隊,不大的辦公室幾位工作人員在忙碌著。求助電話不時響起,“都是一些求助電話,比如這個,就是一位住院的孤寡老人明天要出院,希望咱們志愿者能幫忙接一下,送上樓。”剛剛放下電話的郭慧告訴記者,為失獨、獨居老人,還有殘障人群提供幫助,是他們志愿服務隊最主要的工作之一。而說起“4S志愿服務隊”的歷史,副隊長王貞偉把記者帶到了角落的“義賣貨架”,這里懸掛了一些杯子套、中國結這樣的手工編織品。“這就是我們服務隊的前身。”今年已經63歲的王貞偉告訴記者,志愿服務隊最早是一個十幾個人組成的“編織組”大家聚在一起,編一些小玩意兒,通過義賣的方式籌些錢,來幫助社區里需要幫助的老人和困難人群。而提起當年編織組的歷史,從志愿服務隊創立那天起就在這里忙碌的郭慧向記者提起了一個關鍵人物——王洽。
“王洽主任當年還是仙游路社區主任的時候,就想給轄區內的困難人群提供些力所能及的幫助,當時他的想法就是號召老黨員來帶動群眾,也就有了當時的‘編織組’。”郭慧向記者回憶,如今年滿67的王主任早已經退休,大家還是習慣叫他王主任,他帶領的社區志愿服務也一直沒有停下來。
社區孤寡老人他們都知道
蔡燕榮是志愿服務隊信息組的組長,她告訴記者,志愿者這份工作,可不是只有熱情和愛心就能完成的,這是件非常細心的工作,特別是隨著志愿服務隊的壯大和發展,服務內容也開始逐步增加。“王主任還沒退休的時候,就對社區里居民情況進行了一次全民摸底,轄區里有多少獨居老人,都住在那里。有多少殘疾人,都需要什么幫助,我們這里都有詳細的記錄。”郭慧告訴記者,這些名單方便他們進行精準服務,比如定期上門幫他們理發,年底慰問,擔心他們孤單,每個月還會把大家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當然這還只是日常,最能體現志愿服務隊價值的還是一些特殊情況。郭慧說至今她還記得4S志愿服務隊剛剛作為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成立的那天,“那是2015年12月22日,我們在大食堂聚餐,我和王主任開玩笑說我們應該成立一個家政組,來照顧那些獨居老人。沒想到下午王主任就給我打電話,登記在冊的一位獨居老人摔倒住院,需要人陪床,我去醫院整整陪了一個星期。”
后來志愿服務隊專門開通了熱線,不論是家里的水管壞了,還是需要跑腿買藥,獨居老人一個電話,他們立刻行動。而這些工作往往會落在維修組組長吳元大的身上,退休前吳元大在工廠做的事機電一體化的工作,水管電線都能修。只要老人需要,一個電話,他都會放下手里的工作趕到現場。甚至遇到腿腳不便的老人打電話求助,他也是二話不說背起老人就走。

金門路街道4S志愿服務隊合影。
更多服務用心幫助每個人
從最初的編織義賣,到后來為獨居老人和困難群體提供專項服務,隨著4S志愿服務隊的不斷壯大,服務內容也在不斷增加。了家庭維修組,增加了紅十字知識宣傳組,家政服務組,理發組,縫紉修補組,毛線編織組、手工藝編織組、醫療咨詢組、紅十字知識宣傳組、愛心陪伴組……所有這些都是自愿自費義務進行的。而每周舉行的“志愿服務直通車”,更是讓志愿服務隊的服務對象擴大到整個社區居民。
“所謂的直通車就是每周四,我們服務隊的各個組,會在金門路街道轄區的各個社區,一起舉行現場志愿服務。”王貞偉告訴記者,每次服務隊的60多骨干成員都會參加,無償給社區居民提供理發、箱包修理、衣服縫補、健康咨詢、眼睛修理、量血壓,甚至提供法律咨詢和心理咨詢等各種服務。“我們縫紉組有一位74歲的老大姐叫吳春香,直通車的活動幾乎每次都會參加,幫大家縫補衣服,現場做不完會都要帶回家忙活。箱包組還有一位叫趙紅的大姐,退休前在箱包廠工作,她會在現場幫大家修拉鏈,每次都會自費購置小零件。理發組的彭菲,每次參加直通車的活動,都是關了自己的店,來無償給大家理發。“郭慧告訴記者,“助人悅己”幾乎是志愿服務隊所有人員共同目標。從幫助別人中獲得成就感和樂趣,是他們一直堅持志愿服務的最終動力。
用志愿服務讓愛心傳遞
每次的志愿服務,一句簡單的謝謝,就能讓志愿服務隊的成員得到滿足。然而激勵大家努力前行的,還有愛心傳遞的力量。“這些年志愿服務隊的工作感動了很多人,但我們也在工作中被別人感動著。”郭慧告訴記者,在他印象中至今記得一位叫徐衛平的殘疾人,有肢體殘疾的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幾年間志愿服務隊一直在盡心盡力的照顧他。而讓王洽主任和郭慧都沒想到的是,徐衛平讓志愿服務隊幫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幫他聯系紅十字會捐獻遺體,用這樣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回饋大家的關愛。而就在上周,志愿服務隊的服務項目之一“16點課堂”里的孩子們剛剛完成了一次手工義賣,他們都是外來農民工子女,每個周五的16點,志愿服務隊會把他們聚集起來,學習剪紙、編織這樣的手工。“我們一直相信愛心能夠傳遞,我們更希望這種傳遞永遠沒有終點。”蔡燕榮告訴記者。(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劉鵬 受訪者供圖)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