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4月2日2版

讓清明節,更清朗更文明
關于清明節,古書寫道:“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自古以來,清明節便注重既“清”且“明”,我們今天更應如此。
清明節要讀青史,讓“清氣滿乾坤”。“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每年此刻,全國都會掀起紀念革命先輩、為烈士掃墓的熱潮。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清明節正是學習黨史,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節點。全市相關場館、景區都可以發揮各自所長,營造濃郁的黨史學習氛圍。要保護、管理、運用好革命文物,讓人們在觸摸歷史當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
寄托哀思,緬懷故人,要多些氣清景明。祭奠是一種禮敬、懷念,更是情感升華。孔子說“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祖先,當如祖先真正在場一樣,滿懷敬重。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了不少奇葩祭品,如“金條”“房產證”“私人飛機”等。看似新潮,實質卻是庸俗攀比,如此烏煙瘴氣也是對先人的褻瀆,與公序良俗背道而馳,理應杜絕。此外,有的地方仍在沿襲焚香燒紙等舊習俗,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引發森林火災。這不符合時代新風,也涉嫌違法違規,一旦造成嚴重后果,還將觸犯刑律。就在不久前,即墨3名村民上山祭拜燒紙引發山火,所幸民警救火及時,未引起大面積過火。3人因過失放火被處以罰款500元的行政處罰。這樣的教訓必須牢記。選擇更文明、更綠色的祭祀方式,既是和諧所需,也是責任所在。
清明節也是表達孝心的時刻。盡孝,應親人在世時厚養之,過世則哀思之。而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倘若對老人生時不“養”,葬時再“厚”又有何用?這個清明小長假,很多此前留青“就地過年”的人早早買好了票,打算“補償式返鄉”。當前,國內疫情防控總體保持良好態勢,在這一時節返鄉,不僅能看望老人,享闔家團圓之樂,也能祭祀先人,的確是不錯的選擇。
在傳統文化中,清明節還是賞春踏青、感受生命孕育的日子。從唐代起,人們就在清明掃墓追悼逝者的同時,不辜負大好春光,帶一家老少到山野鄉間游覽,盡享生命樂趣。而今天,人們的出游興致更高漲,數據顯示,各大旅游平臺預訂景區門票人次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預計今年清明節出游將達到1億人次。
可見,與往年相比,今年清明節有不少新的特點,也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需針對集中的人流,提前預案、做好準備,疏導交通、方便出行;需針對公眾節日行為加強引導,倡導文明祭祀、云祭祀等;更需做好防疫和安全等一系列工作。當然,要想讓清明節更清朗更文明,歸根結底離不開全體市民的共同努力。(王學義)
責任編輯:王學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