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3月26日2版

發力服務端,打通充電“最后一公里”
最近,國內油價出現了自成品油新定價機制實施以來的首次“九連漲”。截至今年2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也連續八個月刷新月產銷紀錄。市民紛紛轉向新能源車,充電的便捷性問題再次凸顯。的確,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充電樁是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這幾年,青島汽車產業加速“補課式”發展,崛起成為全市工業第一大產業。其中,新能源汽車引人注目,全國平均每10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是“青島造”。亮眼的數字背后,是青島發力新能源、智能化,搶抓汽車產業升級風口的不懈努力。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車有著廣闊的前景,也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力的重點。然而,從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看,此前7年一直單獨提及的新能源汽車首次缺席,代之以充電樁、換電站和電池回收利用。這背后釋放的信號,是中央對新能源汽車工作的重心開始轉入后端,即車輛的使用和服務端。
在充電設施建設方面,青島的起步其實并不晚。作為全國首批新能源汽車推廣示范城市,自2013年以來,青島新能源汽車及充電基礎設施一直呈較快增長趨勢。2019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還專門刊發報道,介紹青島的充電樁建設和布局經驗。報道中提到,某車商做過一個試驗,他在西海岸新區的一個小區租了10個車位,全部安裝上充電樁,不久,這個小區不少住戶都買了他們生產的新能源汽車。
盡管總體令人振奮,但不容忽視的是,青島在充電配套方面仍存在短板。不久前,一位買了寶馬i3電動汽車的女車主抱怨,廠家贈送的私人充電樁被小區物業以影響供電為由拒絕安裝。與私人充電樁處境類似,部分公共充電樁也被物業和社區拒之門外。究其原因主要是:物業積極性不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居民擔心充電樁存在安全隱患;害怕擠占本來就有限的車位。這種情形在很多老舊小區非常突出,部分新建小區也同樣存在。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動力保障,充電樁一頭連接著民生,關系著新能源汽車能開多遠;一頭連接著產業,關乎新能源汽車產業能走多好。換言之,這座城市的生產和生活都與充電樁緊密相連。如今,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末端,國家層面已給予肯定和支持,接下來,需要我們以創新作動力,破解這“最后一公里”難題,打通末梢梗阻,實現產業躍升。
盤活存量資源,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上下功夫。比如,用政策法規厘清各方的權、責、利,明確物業配合建樁所獲得的利益、應承擔的責任和管理權限。面對老舊小區的局促空間,下繡花功夫進行精細治理,利用“邊角”區域騰出充電車位。加大運營商定期檢查力度和頻次,打消居民安全顧慮。在技術上發力,學習先進城市,以新手段破解老問題。如北京,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成功為解決“在哪建”“建多少”難題提供數據支撐。在成都,一些充電樁運營商探索運用智能地鎖、開啟超時占用費扣款功能等技術手段,防止燃油車占用充電車位。另外,也可以通過整合線上平臺資源,更加方便新能源汽車車主找到充電樁。
完善規劃,把功課做在前頭,把政策落到實處。事實上,早在2016年,住建部就發布通知,要求加快推進城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促進電動汽車推廣應用,青島市也出臺了相應辦法。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相關政策落實并不盡如人意。日前,市南區召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會,在全市率先拿出了具體的規劃方案,明確規定新建住宅小區應將充電基礎設施供電線路敷設至全部固定停車位,至少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進行敷設且相應配置電力容量,其他車位預留擴建敷設條件。同時,全區納入改造范圍的老舊小區加快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這樣的方向和力度值得期待,也可以借鑒推廣。同時應該注意的是,必須壓茬落實規劃方案后期的執行情況,真正讓“項目落地年”見到實效。
不僅如此,還應該看到,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充電樁的建設最終目的是建網,未來充電樁將與通信、云計算、智能電網、車聯網等技術融合,帶來新的交通革命,加快數字化城市的轉型發展。只有讓充電行業遍地開“樁”,才能加快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升級,推動城市“數字未來”的實現。這既是新的機遇,也是時代的挑戰。(王學義)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