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4日訊 清明時節(jié),松柏蒼翠,花木叢生。今天,來自全市40余家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等3000余人在青島市革命烈士紀念館向烈士默哀、致敬。

社會各界參加祭掃活動。
在象征著革命英烈不朽功績的“山河魂”烈士群雕前,許多家長帶著年幼的孩子獻上一朵鮮花;烈士英名碑前,一位年輕的母親指著烈士的名字向孩子介紹他們的事跡;展館內(nèi),身著校服的學生在陳列烈士遺物的展位前駐足……
從1923年8月青島第一個黨組織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新時代,23000余名革命志士為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慷慨就義,用壯烈的犧牲、凜然的大義傳遞信仰的力量,在青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革命印記。

李春亭烈士后人向烈士獻花、鞠躬。
青島早期黨組織負責人、革命烈士李春亭的侄子祖盛祥一行專程從安徽宣城趕來,他和家人在烈士英名碑前找到了伯父的名字。李春亭烈士原名祖晨,1901年出生,就讀于廈門大學,1921年投身革命事業(yè),1925年入黨,1932年起在青島工作,1933年在濟南犧牲,年僅32歲。祖盛祥望著伯父的名字說:“今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也是您的120歲誕辰,我特地帶著兒孫來看您,我的子女都已經(jīng)有了穩(wěn)定的工作,第三代也繼承了您的遺志,一個已經(jīng)參軍入伍,一個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廈門大學……”

青島市革命烈士紀念館向李春亭烈士后人頒發(fā)證書。
“從小聽著奶奶講的伯父的故事、看著伯父寄回來的家書,對他非常崇敬。”祖盛祥說。“伯父一生沒有子女,今天帶著我的兒孫來到這里祭奠他,也是為了告訴他們,如今的生活正是當時千千萬萬革命英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革命烈士理想中的生活,如今已經(jīng)全部實現(xiàn),甚至更加美好。”
祖盛祥的孫子祖鴻遠是一名現(xiàn)役軍人,雖然是第一次來到青島市革命烈士紀念館,但他也是聽著李春亭烈士的故事長大的。他說:“爺爺講的故事中,革命英烈選擇將自己獻給了國家,所以在選擇志愿的時候,我也立志要考軍校,成為一名軍人。雖然在和平年代,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很難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我也想像革命英烈一樣,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為了表達對祖輩的崇敬和對青島市革命烈士紀念館的感謝,祖盛祥還向紀念館贈送了《祖晨烈士紀念文集》和其他文史資料。“希望他們的故事有更多的人聽到。”祖盛祥說。
陸松軒烈士的兒媳楊桂珍帶著13歲的小孫女陸婉禛前來祭掃。“公公是1952年犧牲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的。公公的故事我時常聽先生講,也時常講給小孫女聽,帶著孫女來,就是想讓她記住太爺爺是怎樣的犧牲的,記住革命英烈為國捐軀的事跡和精神。”

青島市革命烈士紀念館工作人員向犧牲的公安民警敬獻鮮花。
革命烈士紀念館館長楊波介紹,4日上午,紀念館也組織工作人員到烈士英名碑和三位長眠于此的公安民警墓碑前向烈士獻花,這既是替不能來青祭掃的烈士家屬祭拜親人,也是向千千萬萬為青島革命事業(yè)做出貢獻的英雄烈士寄托哀思,表達緬懷之情。

烈士英名碑前擺滿了市民敬獻的鮮花。
青島科技大學組織一批少數(shù)民族學生和軍事愛好者協(xié)會成員來到現(xiàn)場祭掃。維吾爾族學生熱里妲·阿曼表示,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同學們到革命烈士紀念館紀念革命英烈,作為少數(shù)民族學生,更要從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跡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思想、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積極向上,為做好民族團結(ji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青島科技大學軍事愛好者協(xié)會成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yè)大三學生宋正鑫說:“這已經(jīng)是我第二次來到革命烈士紀念館瞻仰紀念革命英烈了,革命烈士的事跡看起來離我們很遠,但實際上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guān),每當想起革命英烈為祖國和平貢獻出生命,就更加堅定了我努力提升自己投身建設(shè)祖國偉大事業(yè)的信心和決心。作為一名軍事愛好者,我也想成為一名軍隊文職人員,用我的專業(yè)知識報效祖國。”
烈士雖然已經(jīng)逝去,但他們的事跡仍在代代相傳,他們身上的紅色基因也早已在一朵朵鮮花、一次次紀念中融入了青島市民的精神血脈,熱愛祖國、忠于人民、無私奉獻、敢于犧牲的革命精神將在青島這座寫滿英雄足跡的城市永續(xù)傳承。(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藺君妍)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