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水產種業是保障水產養殖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是推進漁業產業轉方式調結構,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的關鍵。中國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在國家“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產業技術體系、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率先培育出我國第一個海水養殖新品種中國對蝦“黃海1號”,相繼培育出中國對蝦“黃海2號”、大菱鲆“丹法鲆”、牙鲆“鲆優1號”、海帶“黃官1號”、三疣梭子蟹“黃選1號”、刺參“參優1號”等13個新品種。近日,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走進中國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聽科研人員講述了新品種培育過程中的幕后故事,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帶讀者一同去探索這些水產新品種的奧秘。
作為我國海產蟹類第一個人工選育新品種 三疣梭子蟹“黃選1號”廣受歡迎
“大螃蟹,沒尾巴,不會走,橫著爬,八只腳,尖又尖,兩把鉗子手里拿。”螃蟹對于青島人來說,那可是老朋友了,一點都不陌生,尤其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前后,青島人的餐桌上隨處可見它的蹤影。但是,你知道我們常吃的螃蟹是什么品種嗎?它是怎么養育出來的呢?你知道“黃選1號”這個新品種嗎?它又有哪些特點呢?近日,記者走進中國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邀請高保全博士為大家一一解答。
“黃選1號”2013年獲新品種證書
2013年4月15日,農業部以第1926號公告公布了經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7個水產新品種。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與昌邑市海豐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選育的三疣梭子蟹“黃選1號”獲得國家水產新品種證書。由此,“黃選1號”成為了“官方認定”的水產新品種。
“三疣梭子蟹俗稱梭子蟹,一直以來都是我國主要的海水蟹類之一,特別是北方,無論是養殖還是食用都以它為主,大家在市場上見到的買到的海水蟹大多都是它。”高保全告訴記者,從80年代末,我國就開始研究三疣梭子蟹的人工繁育了,90年代逐漸開始養殖。“因為它經濟效益好,養殖的越來越多,大家也愿意養,到2006年左右,養殖面積在全國范圍內達到60萬畝,主要集中在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這幾個省,包括咱們青島很有名的會場梭子蟹實際上也是三疣梭子蟹。”
但是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種質混雜、病害較多、生長緩慢等問題也開始慢慢出現。“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梭子蟹比較兇猛,同類之間很容易打斗殘殺,各種因素疊加起來導致當時梭子蟹養殖成活率比較低,一般是10%左右,有些地方甚至不到1%,這樣下去不利于這個產業健康持續發展,而且也是對種質資源的一種浪費。”高保全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開始針對出現的這些問題展開研究,為了這個產業可以更加健康地發展,我們黃海所從2005年左右開始著手培育新品種。”
“黃選1號”成活率提高30%
“前期我們也是先進行了調研,從萊州灣、舟山、海州灣、鴨綠江口海區這四個地方按1:1的雌雄比例收集了不同野生地理群體的三疣梭子蟹總共1261只。總的來說,每個群體都有每個群體的優點,我們想利用每個群體的優點組合起來,培育出集優點于一身的良種梭子蟹,比如萊州灣的蟹子上黃快,鴨綠江的蟹子更肥美一些等,取百家之長嘛。”高保全表示,以生長速度為指標,當時選的都是個體大、活力強、健康的,光取樣選蟹就用了2個月的時間。
“我們選育第一個新品種叫“黃選1號”,是從2005年開始做起的,一直選育了五代,到2010年,再經過2011年、2012年兩代的生產性對比測試證實其具有穩定可遺傳的優良性狀,主要體現在生長速度較快,成活率大幅度的提升,接著2012年我們就申報了新品種。”據了解,這一新品種在相同養殖條件下具有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等優點。高保全表示,經過對比試驗表明,“黃選1號”在收獲時平均體質量提高20.12%,成活率提高32%,規格整齊,可用于大規格商品蟹的養殖,適宜在浙江及以北沿海地區養殖。目前,“黃選1號”已在山東濰坊、日照、青島、煙臺、濱州和河北滄州、唐山、江蘇連云港、南通及浙江的寧波等地開展良種示范養殖,推廣養殖面積累計達20萬畝以上,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梭子蟹每年會進行“冬眠”
采訪中,高保全也向記者分享了不少在“黃選1號”培育過程中有趣的細節和小知識。比如說,雌蟹的產卵時間大多是在凌晨12點左右。“排卵的時候雌蟹會劇烈游泳,利用它的兩個游泳足劇烈煽動,同時卵會隨著晃動排出。我們一開始也在猜測,為什么排卵的時候是劇烈運動的狀態呢?”高保全說,經過科學的分析,我們推測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為了避免幼體被敵害吃掉,二是為了保證幼體氧氣的充足。“一從母愛角度來講,雌蟹在排幼過程中,身邊很有可能有各種魚類等敵害,為了不讓魚類吃掉自己的“孩子”,它就會劇烈運動將幼體發散開,不聚集在一起,這樣即便是遇到敵害,也僅有少量的幼體被吃掉。另一個原因則是,如果不分散開,幼體都集中在局部的話容易造成幼體缺氧。”
排出的幼體被稱為溞狀幼體,共分為四個階段,每蛻一次殼會生長到下一階段。“溞狀幼體是完全看不出螃蟹形狀的,到了幼蟹的時候,肉眼才能可以看到蟹的形狀。溞狀幼體結束后會成長為大眼幼體,再經過3-4天的發育再蛻一次殼就會形成早期的蟹子。”據了解,三疣梭子蟹從溞狀幼體長到幼蟹大概需要16天左右,溫度越高會脫殼越快。“它每次蛻殼都是蛻下一層完全完整的外殼,通俗點來說就是‘慢慢長大了,原來的衣服小了,再換一件大點的衣服’。”
對于三疣梭子蟹是否會冬眠這個問題,高保全告訴記者,三疣梭子蟹的適宜水溫大約是20攝氏度左右,所以野生的梭子蟹到了冬天一般會前往深海越冬,同時相對比較“肥”一些的蟹子在冬季會把自己潛伏在泥沙中,基本不攝食,保持一種類似“冬眠”的狀態。“所以我們在培育過程中,也模擬了室內越冬的場景,在室內的水泥池中放入一些泥沙,我們也發現,那些相對肥一些的蟹子也會潛伏在沙子中不出來攝食,而那些前期攝食少,肥滿度不高的蟹子,在自身儲存的營養無法滿足的情況下,還是會出來攝食的。”高保全說,根據育苗生產的需要,到了3月份,蟹子就開始抱卵了。
>>“黃選1號”小檔案
三疣梭子蟹“黃選1號”是我國海產蟹類第一個人工選育新品種,2012年通過國家水產原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14年-2016年被農業部列為水產主導品種。具有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性狀穩定等特點,與未經選育的普通商品苗種相比,收獲時平均體重提高20.12%,成活率提高32.0%。(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全媒體記者劉文超)
責任編輯:方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