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這句名言,讓“黑狗”成為了抑郁癥的代名詞。前不久,青年演員、金馬影后馬思純登上熱搜榜,網友們為她的婚戀問題操碎了心,更吃驚于她大膽地說出 “我有病”,透露自己飽受抑郁癥的困擾。在短片《救》中,她零臺詞演繹的抑郁癥患者被譽為教科書般的演技。也許只有馬姑娘知道,呈現在觀眾面前的2分45秒,是取自于現實生活中她與“黑狗”糾纏不休,數著秒度過的難捱日子。說真的,撕掉乖乖女、影后的保護色后,真實的馬思純讓人心疼。
其實,在我國有近1億的抑郁癥患者,馬思純只是其中之一。左右情緒、剝奪快樂、發病率呈倍數增長、殺人于無形之中……抑郁癥這場“精神感冒”憑借強大的威力,成為21世紀的新晉“癌癥”。如同蝴蝶效應一般,抑郁癥掀起的驚濤駭浪讓每一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攆走“黑狗”,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青島晚報邀請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一科副主任殷軍波,講述不容小覷的“精神感冒”。

殷軍波接診患者。
抑郁癥,那么近又那么遠
“門診中抑郁癥的首診患者里,14歲至20歲左右的青少年群體出現情緒障礙的情況,占到了總數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近年來發病率有明顯的增多趨勢。 ”殷軍波提出,接診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得了抑郁癥而不自知,往往因失眠、厭學等癥狀求醫,確診時才恍然大悟。還有的患者已飽受抑郁癥困擾長達幾十年,到了中年甚至是老年才到醫院接受系統的治療。
“抑郁癥常被稱為 ‘精神感冒’,是一種離我們又近又遠的精神疾病。”殷軍波解釋道,抑郁癥離我們很近,是因為抑郁癥的發病率是非常高的,近30年來報告的抑郁癥發病率較之前增長 10-20倍,現在仍然呈上升趨勢。大多數報道將我國抑郁癥患病率確定在3%—5%,但有報道稱達到了6.1%。目前全球約有3.5億患者,而我國大約有5400萬患者,實際上按照估算,應該能有近1個億的抑郁癥患者。
為什么說抑郁癥離我們又很遠呢?那是因為很多人不了解它,甚至心懷偏見。數據顯示,我國對抑郁癥的醫療防治還處在識別率低的局面,地級市以上的醫院對其識別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同時,抑郁癥的發病(和自殺事件)已開始出現低齡(大學,乃至中小學生群體)化趨勢。
30歲這年父親陪我直面抑郁癥
今年30歲的小陳是殷軍波接診的一位重度抑郁癥患者。經診斷,他出現抑郁癥癥狀已長達十年之久。這一次就診的起因是,嚴重的抑郁癥影響到了他的工作和生活。在父親的陪伴下,他終于鼓足勇氣直面抑郁癥。特別的是,殷軍波給出的治療方案不止針對小陳,還有他的父親:一方面,通過藥物改善小陳的抑郁癥癥狀;另外一方面,對他以及其父親進行心理治療。
原來,小陳的父親是一位成功人士,經過多年的打拼成為了行業中的佼佼者。對待成功,父親有了“強迫癥”,從小到大要求兒子不能做一個平凡人,必須要干出一番成就。兒子取得的任何成績,在父親看來都不足掛齒,表揚和肯定的話更是惜字如金。過高的期望和嚴格的要求,無形中給予小陳莫大的精神壓力。久而久之,小陳感受不到來自父親的肯定與支持,內心的不良情緒又得不到宣泄,因此20多歲就出現了情緒低落、動力低、失眠、焦慮等癥狀。直到今年,他總是冒出自殺的念頭,父親終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父子倆這才來到醫院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殷軍波告訴記者,目前小陳和父親都在積極接受治療,他們要一起努力改變認知行為,不再像過去那樣擰巴地對待成功。
積極治療讓“精神感冒”快點好
在短片《救》中,馬思純飾演的抑郁癥患者不僅經受著疾病本身的折磨,還受困于外界不理解的聲音。 “不就是抑郁嗎,你怎么那么矯情! ”“心情不好找人傾訴一下不就好了? ”“抑郁癥,就得自己救贖自己,沒有別的治療辦法。 ”在現實生活中,這些話就是橫在抑郁癥患者與積極治療間的一面墻。 “抑郁癥跟其他疾病一樣,都要及時治療。 ”殷軍波指出,是否患有抑郁癥并非單一地看癥狀,臨床上已形成了一套診斷體系,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核心癥狀、發病時間、社會功能影響程度等進行評估診斷,并對嚴重程度進行分級。
抑郁癥確實跟感冒有些類似,它們都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然而,得了感冒不吃藥幾天就能好,可得了抑郁癥恢復起來需要6個月到13個月的時間,這期間“黑狗”的糾纏往往可以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治療抑郁癥的目的就在于,盡量用一兩個月的時間把病情控制住。此外,抑郁癥有陣發性,治療要經歷急性期、鞏固期、維持期,滿治療療程后會降低復發概率。因此,提醒抑郁癥患者切忌擅自停藥、中止治療。
預防抑郁癥從家庭教育抓起
如今,抑郁癥防治已被列入全國精神衛生工作重點。隨著政府對精神衛生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市民對抑郁癥認識的不斷加深,現在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到醫院,要求篩查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殷軍波介紹,診斷評估抑郁癥時,分析患者的病因是由生物性因素還是心理性因素導致的,前者多為先天遺傳因素,后者則與家庭成長史有關。分析馬思純、小陳等抑郁癥患者的經歷,不難看出原生家庭在他們小的時候就埋下了抑郁癥的種子。
殷軍波創新性地提出,預防抑郁癥要從娃娃抓起!具體如何做?殷軍波給出了建議:不能把孩子作為家長的附屬品,要培養其獨立人格;不能給孩子隨意貼標簽;在平日的溝通中,要注意給孩子適當的鼓勵,批評講究方式方法;如果發現孩子有不良情緒,自己不能甄別,就要及時到專業的醫療結構進行檢查。(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于波 實習生 欒丕煒)
名醫檔案

殷軍波
男,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學位。現任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院內感染科主任兼精神一科副主任,青島市衛健委后備人才。主持局級課題兩項,參與市級課題兩項,發表專業文章10余篇,擅長精神科常見病多發病如精神分裂癥、躁狂癥、抑郁癥以及焦慮癥的診治。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