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因乘客是抑郁癥患者而被某航空公司拒絕登機的消息被曝出后,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二者之間究竟孰對孰錯?在切實證據公布之前尚無法下定論。但是可以看到的是,一定程度上“抑郁癥”的標簽給當事人帶來了不利,上個月底發生在某航班上的乘客自殺事件,以及近期某大學研究生輕生事件等都不禁讓人對心理疾病產生了不小的擔憂。抑郁癥真的是“洪水猛獸”嗎?當這種心理疾病不斷出現在各個年齡群體的時候,我們該如何看待它?
調查
年輕人抑郁:數量增加
近期爆紅網絡的北大學霸李雪琴因參加 《脫口秀大會》而出圈,網友們看得到她在屏幕前的特立獨行,但很少知道其實之前她常常情緒崩潰,甚至自殺。她曾表示,自己一考入北大后就陷入了抑郁。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二科主治醫師王金東對記者說:“青少年、17-35歲的人群,已經成為了抑郁癥患者的主要群體。 ”
一直在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王金東發現,目前在該院接受治療的患者中,上述年齡的患者數量在增加,發病率很高。學習壓力、成績不理想、生活全被學習和培訓班霸占、青春期情緒問題、父母婚姻問題、家里內部各種矛盾、運動少、互聯網發達使社交變少等因素都可能引起青少年焦慮,卻沒有被家長正確對待和認識。此前,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要求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這項規定讓不少人擔憂,會不會給抑郁癥患者帶來更大的困擾。
“前兩天我接診的一個患者是一所高中的尖子生,雖然成績非常好,但是非常內向、幾乎從不與同學交流說話,最近升到高三后,隨著升學壓力增大,出現了肚子疼的癥狀,最后疼到不能上學。 ”王金東介紹說,其實孩子這是以身體上的表征來釋放心理壓力,最后經過抗抑郁治療,10天左右,就出現了非常好的改善。盡管心理疾病患病人數逐年增多,抑郁癥甚至在全世界被稱作像“情緒感冒”一樣普遍,但公眾對抑郁癥仍存在誤解和歧視,常常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患者。“單純抑郁癥患者不具有對外部的攻擊性,疾病后果主要表現為在行為和心理上自我傷害。 ”王金東說,他希望像其他常見病人一樣,給抑郁癥患者更多一些愛、寬容和理解。
老年人抑郁:隱匿且常見
“幾個月前60多歲的陳女士因為口腔有白斑,多次去看醫生,但是一直沒有好,并且情緒低落,很焦慮,晚上也睡不好。 ”王金東告訴記者,他經過詳細與病人交流,才發現在頭疼、發懶等明顯的軀體化癥狀背后,其實是老年人抑郁癥。
“老年人抑郁癥在情緒表現上有自己的特點,往往表現為頭痛、胃痛、腹脹、胸悶等軀體障礙,所以常常會首診在綜合性醫院。 ”王金東表示,根據醫院門診及住院情況看來,老年抑郁癥患者非常常見,是目前接診的主要群體,但患者多以隱匿性抑郁為主,臨床表現為軀體的不適,如頭疼、頭暈、心慌、胸悶、氣短,睡不著覺等。 “不少患者跑了很多醫院,做了很多檢查,卻查不到能夠‘支持’癥狀的疾病。 ”王金東說道,直至到臨床心理科介入后,才發現患者具有典型的抑郁癥癥狀,如情感低落、消極處事,甚至悲觀厭世。 “原因則有很多,有的是隨著年齡增長神經元減少,有的與老年退行性疾病有關,有的是腦梗死、偏癱、糖尿病等引發的抑郁癥,有的則是遭受家庭變故,有的是因遺產糾紛、空巢等各種原因。 ”王金東介紹說,到底是軀體疾病還是心理疾病?其實是有跡可循的,建議患者最好進行專業和綜合檢查,如果并沒有相應身體疾病,但心理癥狀持續出現兩周以上的,可申請心理會診,以減少漏診和誤診。
專家釋疑
“抑郁癥”≠“抑郁癥狀”
心情不好、睡眠不佳、有些煩躁……當出現這樣的情況,你可能會隨口說“哎呀,我得抑郁癥了! ”其實“抑郁癥”和“抑郁癥狀”是兩回事。專家介紹,早醒、失眠、心情煩躁、注意力不集中……這些癥狀確實是一些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表現,也可稱之為抑郁癥狀,但并不代表出現這些癥狀,就被直接劃歸到抑郁癥的行列了。
判定抑郁癥,需要患者達到一定的病程。比如至少持續半個月每天都心情不好,情感低落,對什么都不感興趣,才可視為達到了一定的病程。同時,患者還會伴有社會功能的下降,比如學生上課聽不進去、成人工作效率明顯下降、與同學同事關系處理不好等。所以,一定時期的病程、抑郁癥的臨床癥狀和社會功能的下降,是判斷是否患上抑郁癥的標準,短暫抑郁癥狀,并不意味著就真的抑郁了,很有可能只是暫時性的情緒低落。
怎樣治療才能“滿血復活”?
“抑郁癥的治療效果是非常好的,這個病可防可治,不管是青少年還是中老年人,早發現早治療都非常有幫助。 ”王金東建議,“如果你感覺到自己最近很煩很悶,或很疲乏,那首先就給自己放個假,好好出去玩一玩,比如吹吹風,曬曬太陽,游游泳,唱唱歌。凡是能夠給自己帶來輕松快樂的活動,都可以去做,盡可能讓自己滿血復活。 ”但如果抑郁癥已經達到中、重度的時候,就必須要用藥物治療干預了。
此外,養成運動的習慣也對走出抑郁有所幫助。當運動半小時以上,微微出汗時,身體就會釋放多巴胺,讓人開懷。同時,多交一些正能量、陽光熱情的朋友,也對走出抑郁有所助力。還可以給自己建立“功績簿”,把自己做過的好事、善事、有成就感、幸福感的事情記錄在上面,時不時拿出來看看,也能很大程度改善自己的心情。
相關鏈接
治療焦慮 中醫方法可幫忙
中醫認為焦慮可能與脾虛有關。脾虛后,人容易虛火旺,造成代謝機能加快,中樞的亢奮度提高,患者出現體型消瘦、敏感、晚上多夢等狀況。如果有類似癥狀,專家建議服用酸棗仁粳米粥,有效緩解多夢、心火旺、月經期出現的睡眠問題。酸棗仁20克,粳米100克,如果睡眠困難,酸棗仁可用到40—60克,用炒酸棗仁效果會更好。高血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纏繞;離退休等生活方式的改變;勞累、體能變化等都可能引起老年焦慮。首先可以嘗試調息療法,通過呼吸訓練可以降低代謝水平,緩解焦慮情緒,起到改善睡眠的作用,具體做法是早晨排完大便小便后做5分鐘、中午午休前飯后做10-15分鐘、睡前做一次、每天做3次。
胃口不好、需要調補的老年人可以服用八珍湯,停經期前后的中老年女性服用百合地黃瘦肉湯,百合可養陰潤肺;地黃可滋陰補血。(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健 徐小欽)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