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9日訊 4月8日,作為即墨區為民辦實事項目及國際時尚城建設攻勢重點項目(活動)的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到著名作家、學者、上海開放大學教授鮑鵬山做主題為“諸子的智慧”的專題講座。本次活動由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即墨區人民政府、青島出版集團主辦,即墨區文化和旅游局、首頁傳媒、《商周刊》社承辦,即墨區圖書館等單位協辦。

鮑鵬山教授從先秦諸子個人立身處世等小的角度切入,將諸子的智慧歸納為“信仰、態度、境界、思路、方法”五個關鍵詞,通過一個個短小精煉的故事,將諸子的智慧娓娓道來。

鮑鵬山教授通過孔子圍困于陳蔡之間的故事講信仰,提出信仰就是一個簡單的信念,相信人應該做一個好人。通過墨子與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事跡講態度,認為正當的態度背后是堅持的毅力以及堅定的信念。由孔子的職業經歷講境界,引出人的成功更多的不是跟能力有關,而是跟境界有關。由莊子“大珠的故事”和孟子“緣木求魚”的典故切入,講述人之成敗,不是一兩件事的成敗,而是思路的成敗。最后以“南轅北轍”的故事講方法,如果一個人只想著方法,就是小聰明。那么,前面所有關鍵詞沒有用。

·精彩觀點分享
今天的題目是“諸子”,諸子里面山東人是很多的,孔孟是山東的,孫子是山東的,墨子也是山東的,山東的鄉賢就是中國的國賢。在中國文化最具有原創性的時候,山東的表現是最出色的。
西方蘇格拉底、柏拉圖更多關心知識論,關心知識的真偽,形成了整個西方文明的特色——更多關心“真”。而中國先秦諸子更多關心的是“倫理學”,本質的原因其實是關心政治。所以先秦諸子站位非常高,他們一下子抓住了本質問題,影響我們生活最根本的東西,不是個人的智商、小聰明,而是國家的政治。政治好了,我們日子就過得好,政治不好,再聰明也不一定過得好。
什么是“信仰”?信仰的“信”和科學的“信”是不一樣的。科學的“信”是對確定的東西的信,但信仰的“信”是對一個不確定的東西確定的信。“仰”則是信一個比我們高的東西,從功能上來講這個東西讓我們向上。西方人講信仰,就是宗教信仰,而我們不是,我們有一個信念,讓我們往上走,這就叫信仰。
孔子特別強調“群”,他讓弟子們一定要讀《詩經》,因為《詩經》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能讓人夠“群”,就是讓你們能夠知道生活在人群之中,對人類要有責任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濤 文/圖)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