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潤物無聲的綿綿春雨沁人心田,像甘露浸入心底,潤澤著萬物。近日,記者走進位于濰坊峽山湖東岸的鄭公街道西山甫村,白墻紅瓦,屋舍儼然,平整寬廣而整潔的村道,美麗別致的農家小院與村西頭鱗次櫛比的現代農業大棚交相輝映,在春雨的滋潤下生機盎然,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鮮亮靈動的美麗畫卷之中。西山甫村是一個典型的庫區移民村,在5年前,該村還是省級貧困村。短短數年,西山甫村何以蝶變?
晌午一過,記者在村頭遇見了拿著農具正要去大棚的村民宿瑞貞,“現在俺家的地里也不忙,俺可不能在家閑著,到園區干活去。”在村西頭的西山甫鄉村旅游項目種了三年大棚的宿瑞貞明顯嘗到了峽山區扶貧項目的甜頭。
記者跟隨宿瑞貞來到了西山甫鄉村旅游項目,這里是2017年峽山區為村里建立的扶貧項目,由專業合作社管理,村民農閑時可以在項目上打工,每人每月差不多有3000元收入。
“以前家里種的4畝地,我跟我丈夫起早貪黑的一年到頭也就能收入5000元左右,那日子是真不好過啊!”回憶起過去宿瑞貞一臉愁容,“為了養家糊口,俺丈夫不得不去外地工廠打工,一年下來聚少離多,也沒攢下多少錢。”
2017年以來,鄭公街道先后爭取上級資金150萬元,為西山甫村建設扶貧項目三個,全力幫扶村莊脫貧。
通過流轉土地,建設鄉村旅游、陽光大棚等項目帶動當地村民增收再就業。2020年又爭取扶貧資金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目前,西山甫村共有扶貧項目五個,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1萬余元,主要用于幫扶本村貧困戶和用于村內公益事業。
“村里脫了貧,就得想想村民們如何致富。接下來,西山甫村將通過合作社,培育一批黨員致富帶頭人,開展產業、就業技能培訓,在現有的生態園基礎上,推廣形成有規模的農旅結合產業,鼓勵引導村民加入。”山甫社區書記宿增田說。
談及未來,宿增田還打算將村子打造成綠色康養村,發展旅游觀光、旅游采摘、家庭農家樂、民宿。宿增田說,他希望更多人過來,感受移民村的新生活。
沿環庫路一路向西
駕車20分鐘,記者來到濰坊峽山區王家莊街道大圈村,在村道兩側只見粉紅的晚霞映襯著一片獼猴桃園,剛冒新芽的獼猴桃樹掛著晶瑩的雨珠,在靜靜地享受著春雨的滋潤……
大圈村位于峽山水庫入河口,曾是一個省級貧困村,是整體庫區移民村。就在短短幾年間,大圈村便蹚出了一條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實現了整村脫貧。
近年來,在濰坊市發改委的對口幫扶下,大圈村因地制宜發展獼猴桃、葡萄等水果產業,成立了果蔬農業合作社。通過組織發動群眾流轉土地,種植13.3公頃獼猴桃,6.67公頃葡萄,村南果樹種植集中區成為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農家樂旅游于一體的現代化農場,逐步走出一條以獼猴桃、葡萄等鄉村林果種植業為依托,輔以休閑旅游采摘,從少數富到群體富、再到全村富的路子,逐漸打響了“水果村”的品牌。
2020年,村集體年收入達到50萬元、貧困戶人均收入超過6000元,順利實現脫貧。
“我們統一提供獼猴桃的種植技術,統一種植品種,統一注冊了‘大圈獼猴桃’商標。”在駐村第一書記牛偉國看來,打響品牌才會更有價格優勢,現在大圈村的獼猴桃產業園發展初成規模,去年9月份村里搞了獼猴桃采摘節,制作了抖音和電商銷售網站。優質好吃的碧玉獼猴桃,在采摘節當天就銷售一空,不少客戶還紛紛預定了今年的獼猴桃,大大增加了大圈村獼猴桃的名氣。
“以前種地不掙錢,越干越沒勁,想致富沒門路。”40歲的脫貧戶李守彪從2019年開始跟村民們一起種植品牌獼猴桃。“從沒有像現在這么幸福過!今年的獼猴桃就算人為疏果最低畝產值也得1萬余元,0.2公頃獼猴桃加上我在廠里每月7000余元的收入,這日子越過越有勁了。”
如今的大圈村道路美化綠化全覆蓋,還改造了路燈,新建了公廁。村內的水渠和垃圾獲得清理后,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獲得進一步提高。村間兩側,紅瓦白墻與村舍院落相映成趣,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盡收眼底。
“峽山區移民村有229個,現有移民62733人,其中貧困移民1146名,均已全部脫貧。”峽山區扶貧辦副主任李志鵬介紹,2016年來,峽山區通過建設產業扶貧項目實現造血扶貧,調動行業資源落實扶貧政策,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特困群體救助的方式,構建了“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取得了良好的扶貧成效,貧困村實現了“五通十有”,貧困戶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針對移民貧困戶,投入移民扶貧項目資金3600多萬元,移民貧困人口每人每年平均增收1000元以上,強力助推了鄉村振興。(濰報全媒體記者 李國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