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在大棚內采摘櫻桃。濰報全媒體記者 付生攝
整潔的大街、黃色的屋墻、精美的彩繪,襯著成片的櫻桃棚,宛如一幅靜謐祥和的油畫,鑲嵌在濰坊臨朐縣城關街道衡里爐村。
4月8日,記者來到衡里爐村村民張德忠的櫻桃大棚。走進去,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立即呈現在眼前,陽光從塑料棚頂透下來,映得滿棚的樹葉更加翠綠,櫻桃樹上掛滿了綠色的小果,有的已經成熟變紅,讓這滿棚的綠色生機更加多姿多彩。
聊起櫻桃種植,張德忠直言快語:“種植櫻桃已經10多年了。最早是露天的,2010年開始搞大棚種植,品種也從紅燈增加了先鋒、美早和拉賓斯等。”他告訴記者,他家現在種植0.4公頃櫻桃,平均下來一年能收入一二十萬元。談論勤勞所得,老張一臉自豪。
俗話說“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從一開始的“小打小鬧”,到如今端上了致富的“金飯碗”,張德忠的“發家史”,也代表了衡里爐村櫻桃種植產業的發展史。
這個村的櫻桃種植源于20世紀末的產業結構調整,政府免費發放的一批櫻桃樹苗成了這個原本不起眼的小村莊致富路上的第一縷陽光。
“在決定嘗試櫻桃種植后,我們爭取到了政府的資金和技術支持,經過幾年的試種,發現村里的土質、氣候非常適宜櫻桃生長。”衡里爐村委會主任曾慶全說,2005年,村“兩委”決定大面積推廣櫻桃露天種植;2010年,村里又全面推廣使用高架防雨塑料大棚進行種植的栽培技術,大棚櫻桃迅速普及開來。
為做大做強櫻桃這個“黃金產業”,該村還以打造“一村一品”為契機,創新“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成立了5家櫻桃專業合作社,并由黨支部牽頭,成立了臨朐縣恒祺大櫻桃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通過提供農資購銷服務,每年為果農節約10%的成本。
種好櫻桃樹,產出高品質的櫻桃,是致富的前提。在街道和當地農業農村部門的幫助下,這個村定期邀請專家到村里進行技術培訓,為果農現場指導苗木修剪、水肥管理、溫濕度控制等工作,培養了35位具備一定水準的種植能手。如今,全村櫻桃種植面積發展到90多公頃。其中,大棚櫻桃種植面積占一半以上。
種好了櫻桃,確保豐產又豐收,衡里爐村又開始攻堅銷售關。“目前主要分線上線下兩部分。線下主要是到月莊櫻桃交易市場進行銷售;線上過去主要是電商,現在又增加了直播平臺這個新形式。”曾慶全介紹說。
采訪中,記者在該村大棚櫻桃種植區,不時看到頭戴衛生帽、手挎小桶人員在進行櫻桃采摘、打包作業。張德忠告訴記者,這些多是村民們雇來進行采摘的幫工,因為每年四五月份櫻桃成熟之際,大棚里的工作更加忙碌,為了提高效率,很多種植戶就雇人幫助,每天100元左右,吸引大量農村空閑勞動力前來。
對此,城關街道黨工委書記董樹華告訴記者,該街道正以衡里爐村為試點,在現有櫻桃產業的基礎上,按照“農業+”的發展思路,引入休閑、采摘、民宿等業態,規劃建設集農業生產、高新技術推廣、苗木繁育、科普教育于一體的城關街道大棚櫻桃特色產業園,改造建設占地1500平方米的電商直播帶貨基地,并積極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濰報全媒體記者 付生 通訊員 郎晨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