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145訊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份悠閑的田園生活,在如今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越來越成為一種奢侈,讓匆忙的都市人在喧囂中找到一片凈土,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楊家山里做到了。近日,觀海新聞記者來到楊家山里片區,這里青山遠黛、小河流淌、暖風微醺,似一副美麗的山水畫卷。
在鐵橛山、月季山、睡牛山的環抱下,天然水系將上溝、墩上、黃泥巷、東南崖等7個村莊串聯起來,河道順應山谷蜿蜒曲折,村莊沿河分布,山、水、村有機融合,宛若天成,當地人把這兒稱為“楊家山里”。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鐵山街道將毗鄰鐵山水庫的后石溝村一并納入,形成占地總面積23平方公里的楊家山里片區。利用“三山環抱、一河穿梭”的獨特地理位置和“林深谷秀、獨特物候”的資源稟賦,以上溝、墩上、黃泥巷、大下莊村為核心區主打采摘、民宿和餐飲,以東南崖村為核心區建設楊家山里紅色教育基地,以后石溝村為核心區打造鄉村影視基地,按照“原山原水原生態、原汁原味原生活”理念,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新名片,楊家山里紅色文化游、生態觀光游、影視主題游相互交織,西海岸新區鄉村游從這里啟航。
紅色文化游賦能旅游產業體現強大動能
楊家山里片區不僅生態環境優美,民風淳樸、鄉村旅游資源豐富,而且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基因,抗日戰爭時期,楊家山里片區是紅色堡壘、交通樞紐、革命搖籃,先后有5個縣級黨組織在楊家山里常駐并開展工作。
走進楊家山里紅色教育基地,場館內豐富的資料重現了這片紅色土地上風起云涌的抗戰故事。據悉,楊家山里紅色教育基地2019年7月1日正式啟用,目前已接待參觀學習1000多場次、3萬多人。2020年11月,作為新區唯一代表入選青島市干部黨性教育基地,2021年3月24日,新區首個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在此正式啟用。“每天到基地接受紅色教育的黨員干部、市民游客絡繹不絕,講解場場爆滿。”講解員張文君明顯地感受到革命老區火了。
目前,街道在工委區委的領導下和工委組織部的指導下,聯合工委黨史研究中心,高標準打造以“忠誠奉獻”為主題的青島工委舊址和以“永遠奮斗”為主題的后石溝奮斗史館,配套打造網上展廳,提升黨史教育講堂、黨史資料展閱室和榮譽陳列室,聯合工委黨校成立楊家山里分校等,全方位構建“1+N”紅色教育格局,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搭建載體平臺,打造新區紅色文化新高地,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生態觀光游原山原水原生活
三山環抱、山水相依的楊家山里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是遠近聞名的櫻桃之鄉。每年3月中旬開始,櫻桃花和杏花相繼開放,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踏青賞花。特別是上溝、墩上、黃泥巷等村,櫻桃種植面積較大,村莊風貌優美,已然成為新區內外居民飽口福、賞美景的櫻紅“打卡地”!
“這里的櫻桃自明朝開始種植,種植面積達2800多畝,是遠近聞名的櫻桃之鄉,‘楊家山里櫻桃’正在申報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鐵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祝增建介紹道,借助櫻桃的品牌效應,已連續舉辦了18屆楊家山里櫻桃采摘節,在墩上、黃泥巷、大下莊目前正在打造9間精品民宿,讓游客來得開心、住得舒心,鄉村旅游產業鏈不斷向深度發力、朝廣度拓展。
鄉村休閑游享受自由閑適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我們的炒土雞、紅頭鴨都是在山上散養的,大家都是奔著特色農產品過來的。”東南崖村的六合人家農家宴老板給記者們介紹著,“今天中午客滿了,現在櫻花開了,到我們這賞花的游客絡繹不絕,周末的時候人更多,像我們這邊的預訂一般都要提前四五天。”隨著楊家山里片區旅游旺季的到來,自己家的農家宴生意也開始火爆起來。
據了解,楊家山里片區圍繞“吃、住、行、游、購”等服務要素,投資800萬元打造2處社區服務中心,為居民和游客提供旅游咨詢、農產品展銷等服務。
“我們還引入社會資本,租賃村民閑置房屋,打造高端民宿,讓游客留下來,有更多時間欣賞美麗鄉村風景,體驗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祝增建說。山里原宿是楊家山里片區第一家民宿,明亮大氣,視野廣闊,山光水色一覽無余。分為上下兩層,樓上是兩個臥室,樓下是廚房和會議室,是家庭聚會、公司團建的不二選擇。
下一步,鐵山街道將結合片區實際,以市場化思維謀全局,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調動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片區建設,建立可持續發展模式;以平臺思維做乘法,借助楊家山里市級田園綜合體,整合產業、文化、生態、人才資源,推動紅色文化、鄉村影視文化、齊長城遺址傳統文化與櫻桃采摘、休閑康養等特色產業深度融合,實現更大效益,讓更多游客享受度假慢生活,西海岸鄉村游在這里啟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通訊員 耿曉月)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