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4月17日3版
海洋優勢閃耀,青島雄踞全省科創“C位”
2020年度省科技最高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李華軍:
為中國海工企業“走出去”提供強大技術底氣

從事海洋工程安全與防災領域研究與工程實踐多年的李華軍已是行業領軍人物。
斬獲2019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不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李華軍再次站到了全省科技創新的“聚光燈”下——在4月16日舉辦的2020年度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李華軍獲頒省科學技術最高獎。
斬獲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何梁何利科技創新獎和多項省、市科學技術獎,對多項重磅科技榮譽加身的李華軍來說,此次獲得省科學技術最高獎可謂實至名歸。
榮譽背后,從事海洋工程安全與防災領域的研究與工程實踐多年,李華軍已是行業的領軍人物。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李華軍率團隊構建了海洋工程設計、施工與安全運行技術體系,在新型海洋結構物研發、大型海洋平臺整體浮托安裝、海洋平臺整體動力檢測與修復加固、海上絲路港口施工新技術與裝備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的創新技術成果,支撐了百余項國內外重要工程的安全建設與運行,工程總投資超過千億元,經濟效益已超百億元。
“我與海洋有緣”
1978年,16歲的李華軍考入了山東工學院(后更名為山東工業大學合并入山東大學)。彼時,海洋并不是他的第一選擇——因為從小動手能力強,喜歡操作各類機械設備,李華軍報考的是與機械相關的內燃機專業。
大學畢業后,李華軍被分配至東營市廣饒縣播種機廠當上了一名技術員,每天跑車間、修機器,見證了一輪輪技術革新。那個年代,在不少人眼里這就是捧上了“鐵飯碗”,但在生產一線的李華軍卻深刻感受到了我國機械設備的陳舊和創新能力的不足。于是,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于1983年考取了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造船系的研究生,從此與海洋結緣。
1986年,研究生畢業的李華軍成為一名海軍軍官,被分配至海軍潛艇學院,從事有關潛艇方面的研究工作。在這個時期,他善于創新的特質已經顯現。當時,我國潛艇在跟蹤定位方面存在誤差大、時間長等技術“瓶頸”。對此,李華軍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種依靠純方位的被動跟蹤定位技術,大幅提高了精度和反應速度,有效提升了潛艇對目標的快速識別能力和自身的隱蔽性,一舉獲得解放軍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回首“來時路”,李華軍笑著說:“我與海洋有緣。”研究生時期,李華軍便堅定地把海洋工程研究當作了研究的方向。
帶著“一身武藝”,1992年,李華軍從潛艇學院轉入青島海洋大學(現中國海洋大學)執教,從此在這所以海洋科研見長的學校里如魚得水、迅速成長,取得了我國海洋科研領域一個又一個亮眼的成果。

“科研要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出發”
“科學創新如果不在實踐中應用,就發揮不了價值。”帶著這樣的理念,進入海大后,李華軍一邊潛心科研,一邊找尋成果應用的機會。
1999年,李華軍得知埕島油田中心二號平臺存在過度振動現象,卻遲遲找不到原因。回校后,他馬上與埕島油田取得聯系,希望承擔該平臺的診斷和治理工作。埕島油田方面卻對李華軍的“毛遂自薦”半信半疑,因為他們以前委托專業公司治理過,都沒找到振動原因,更談不上治理了。
幾經周折,李華軍要來了當時的檢測報告,經過研究分析,他認為前期檢測時傳感器布設的點數過少,不能反映整個平臺的振動狀況。帶著信心和誠心,李華軍最終說服了埕島油田的負責人,允許他和團隊登臺檢測。
為了獲得真實的數據,檢測選在風大浪高的冬天進行。李華軍和團隊成員頂著寒風、迎著浪在平臺上架設備、布儀器,睡覺、研討、制定方案都在狹小的儲藏室里。在惡劣的天氣和不被信任的巨大壓力之下,團隊終于測得了精確數據,并找到了過度振動的原因,給出了科學的治理方案。
解決這個問題用時不到8個月,總花費不到1000萬元,避免了數億元損失。一年后,李華軍重返埕島油田,受到了熱情接待。這場“成名戰”也讓李華軍信心大增,加快了海洋工程領域的研究。
多年來,對海上油田開發平臺、人工島、海堤、碼頭等海洋中建造的各類工程設施,李華軍團隊創建了覆蓋近海、淺海、深遠海的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擔起了“屏蔽”風、浪、流、潮等環境因素干擾與破壞的職責。其中,“淺海導管架式海洋平臺浪致過度振動控制技術的研究及工程應用”“海洋工程安全與防災若干關鍵技術及應用”和“近淺海新型構筑物設計、施工與安全保障關鍵技術”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伴隨著我國海洋開發的規模不斷擴大,李華軍團隊的技術體系也不斷“更新”,系列成果在埕島油田海洋平臺、海油陸采路島工程、黃河三角洲保灘促淤等大型工程建設中推廣應用,還參與了“可燃冰”開采等重要戰略工程,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中國技術“走出去”增添底氣
在海大見到李華軍時,他剛從武漢回來不久,應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邀請,討論巴西薩爾瓦多跨海大橋的海上施工關鍵技術,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拉美地區最長跨海斜拉橋。以薩爾瓦多跨海大橋為代表,李華軍的技術成果已經融入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在巴基斯坦,胡布燃煤電廠建設直接面向阿拉伯海,施工條件十分惡劣。李華軍與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等相關企業組成的項目組采用樁頂支撐移動平臺樁基施工技術與裝備,實現了沉樁、鉆孔、鋼筋籠下放、樁基澆筑等一體化施工,消除了惡劣海況對樁基施工進度和精度的影響,保證了全天候安全、高效施工。
在以色列南部阿什多德港建設中,李華軍與相關項目組利用海上碎石樁復合地基處理技術與裝備,克服季風氣候帶來的海上施工條件差、作業窗口期短等困難,“因地制宜”解決了防波堤軟弱基礎處理的工程難題,確保了施工工期和施工質量,降低了工程投資,也贏得了項目方的認可。
現在,李華軍團隊的近淺海新型構筑物設計、施工與安全保障等關鍵技術已走出國門,在多個海外港口、碼頭、島礁、近淺海路島等工程項目上應用,為中國海工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強大的技術底氣,也展示了我國在海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創新能力。
生活上和藹可親,科研上“完美主義”
“為港口、碼頭和海洋平臺等海上工程設施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只是取得成果的一方面,我們還培養了一支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李華軍自豪地說。截至目前,團隊已培養碩博研究生及博士后100余人,其中3人榮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人成長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成長為青年長江學者。
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劉勇就是一路跟著李華軍成長起來的。在他眼里,李華軍在生活中十分有親和力,在科研上又十分嚴格。“我不會開車,院士駕車上班途中會來我家接上我;團隊成員生了寶寶,院士也會親自購置嬰兒用品送去。”劉勇說,“但是在科研上,院士是個‘完美主義者’,對團隊成員的每一份報告他都會反復提出修改意見,每一次開會都要求每個人必須發言,因為不發言就代表沒有思考。”
劉勇舉了個例子,為完善材料,李華軍曾從早上7點開始將自己關在辦公室里直到晚上12點才“出關”,拿出了思考更加深入、邏輯更加嚴密、語言更加凝練的作品。劉勇說,李華軍常叮囑大家,前沿理論研究是探索的過程,但海洋工程事關人員生命和國家財產安全,絕不能出一點差錯。
帶著這支年輕的團隊,作為“老海工”的李華軍信心滿滿:“在海洋工程領域尚有許多難題亟待解決。我們雖在海洋工程設施與裝備的分析設計、施工安裝以及安全運行維護領域取得了一些突破,但相對于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我們的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還遠遠不夠,還有更多的科技高峰等待我們攀登。”

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項目:
創建全球最大數據庫 為痛風治療“定制”方案
對于沿海城市青島來說,痛風患者并不少見。作為慢性全身性疾病,痛風不僅會導致關節劇烈疼痛、畸形,還會誘發和加重慢性腎衰、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
放眼全國,痛風患者的數量正以每年3%-5%的速度遞增;但同時,我國對痛風認識程度依舊不夠,臨床誤診、誤治率高,治療依從性差。
獲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痛風病精準診療體系的創建及應用”項目,就是要破解痛風診療難題。該項目由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合作完成,針對痛風診療的臨床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實現了從大數據到人工智能、再到臨床精準診療的轉化,取得系列原創性成果。項目第一完成人為山東省痛風病臨床醫學中心主任、青島大學代謝病研究院院長、青島大學附屬醫院代謝性疾病科主任李長貴。

項目第一完成人李長貴。
經過多年積累,李長貴牽頭創建了全球最大的痛風樣本庫和數據庫,涵蓋了70余萬份痛風患者病例,隨著就診患者的增多,數據庫還在動態更新。在此基礎上,李長貴首次發現了多個國人痛風易感基因,并受中華醫學會委托撰寫了全國首個基于中國人循證醫學證據的痛風診療指南。
依托數據庫,在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飛躍“平行智能理論”的指導下,一套精準診療系統誕生了。該系統“學習”了全國各地25000余例痛風患者的“病史”,構建了痛風診療系統“數據模型”, 創建了虛實互動、平行執行的痛風智能輔助診療手段。在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記者看到,該診療系統能夠自主收集并智能分析病例數據,為患者“定制”一套診療方案,用藥種類、藥量、用藥時長等信息都可以精準到個體;這套系統能為醫生提供規范診療方案和決策依據,使醫生能夠迅速了解病人的詳細情況,并在經驗的輔佐下給出最終治療方案。
據悉,目前該系統自主診斷準確率可達95%,后期還可通過系統與醫學專家的互動反饋,實現系統診療知識的更新與診療模型的優化,不斷提高系統準確率。目前全國已經有153家醫院應用了這套系統,累計診療痛風患者超10萬人次。據反饋,使用該系統診療后,相關患者藥物依從性從24%升至66%,尿酸達標率從20%升至45%,平均痛風發作頻率也從每年2到3次降至每年1次以下。
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項目:
變“套桶”為“單桶” 洗衣機防污又節水
洗衣機大多采用的都是套筒結構,內外桶相套,內桶是脫水桶,外桶是儲水桶。這種結構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兩桶之間藏污納垢、滋生細菌,極易產生洗衣過程的二次污染。而且,這種結構還造成了每次洗衣都有30%的水和洗滌劑是被浪費的。
所以,不少人想象過,能不能有一臺洗衣機可以不用清洗內外桶?青島海爾洗衣機有限公司讓這種想象變成了現實,研發生產了全球首臺取消外桶且內桶完全密封的單桶全自動洗衣機,該項目獲得了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項目負責人現場拆卸了一臺單桶洗衣機,讓記者一目了然地看到了這臺洗衣機的運作模式:在這臺洗衣機內部,僅有一個洗衣桶,內桶為全密閉構造,呈下窄上寬狀,桶身分布有凹形水槽,在洗衣桶的外面有一個接水槽;在甩干環節,內桶旋轉,通過離心力將水從桶頂部排出,順著凹形水槽進入接水槽內,并進一步排出。整個過程中,沒有水滴飛濺,內桶的水也實現了“只出不進”,杜絕了二次污染。
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團隊還進一步創新了懸掛支撐阻尼減振技術,解決了取消外桶后,內桶振動變大撞擊外殼的問題;創新了翼型水道技術,使分離渦結構面積下降70%、旋轉阻力下降25%,解決了氣流分離度高帶來的氣動噪音問題;水位雙檢測技術則解決了外桶取消后洗衣機進水溢水、排水漏水等問題,實現了桶內外水位實時準確檢測,誤差可降低到0.5%以下……目前,該項目已累計申請專利132件,獲德國“紅點獎”1項、IF獎1項,并獲亞洲質量創新優秀項目一等獎。
據統計,2019年,我國生活用水總量已經逼近900億立方米,而洗衣用水量占家庭生活用水的1/4。目前,我國每年約有超60萬噸洗滌廢水排放,對水體造成極大污染。“如此一來,在洗衣機體積不變的情況下,洗衣容量增加了25%,水和洗滌劑則節省了30%,”項目負責人說,“這不僅能節約水資源,還能減少洗滌劑帶來的環境污染,是未來行業發展的方向。”
從產業發展角度看,我國洗衣機產量占全球總量約40%,是輕工行業重要支柱產業,也是我國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參與全球競爭的長板產業。目前,該技術成果已批量上市5年,帶動海爾洗衣機高端份額逐年提升,也提高了我國家電領域的全球市場競爭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