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4月18日2版

中科院海洋環境腐蝕防護與生物污損重點實驗室黨支部堅持“科技興海”,海洋腐蝕防護技術服務國內上百個重大項目
為海洋重大工程穿上“鎧甲”
我國每年的腐蝕總成本約占GDP的3.34%,超過3萬億元,其中海洋腐蝕約占總腐蝕損失的1/3。這組驚人的數據,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聯合國內涉海高校、科研院企研究取得的,而海洋環境腐蝕防護與生物污損重點實驗室黨支部,則在科研中發揮著戰斗堡壘作用。
據黨支部基礎研究創新小組王毅研究員介紹,實驗室持續探究海洋腐蝕和生物污損的關鍵過程和機理,開發了智能響應防腐防污材料,實現靶向防腐防污;研發了以太陽光等為能量來源的新型防腐防污技術,實現海洋防腐防污技術的綠色發展。目前,實驗室已在生物腐蝕防護機制、酶催化防污、腐蝕微生物檢測、海洋能轉化及防護應用等前沿方向形成連續突破趨勢。在光催化防污技術、光生陰極保護技術、仿生超滑防污技術、智能響應防腐技術等方面形成中試及轉化技術儲備,推動實驗室逐步成為國際上最具核心競爭力的海洋腐蝕與生物污損研究機構之一。

黨支部在“科學”號船載腐蝕試驗站上工作。
據黨支部成果轉化與示范引領小組王靜副研究員介紹,針對海洋浪花飛濺區腐蝕、海洋大氣區異型鋼結構腐蝕等防控難題,實驗室已研發出復層礦脂包覆技術(PTC)和氧化聚合型防護技術(OTC)。該兩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在青島港、勝利油田、大連港、湛江港等上百項重大海洋基礎設施中進行了工程應用。
“實驗室海洋防腐技術不僅服務于國內,而且走出了國門,服務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黨支部成果轉化與示范引領小組楊黎暉副高級工程師介紹,面向國際前沿,實驗室與國外聯合共建了中日海洋腐蝕環境共同研究中心等平臺。同時,積極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現場考察了斯里蘭卡、以色列、菲律賓和印尼等國家的腐蝕狀況,將在“一帶一路”沿線建立腐蝕試驗站,積累腐蝕大數據并實現數據共享,為“一帶一路”沿線腐蝕控制技術和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理論依據。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站在新起點,我們黨支部將繼續弘揚‘科技報國、創新為民’的價值觀。開展前瞻研究,推動成果產業化,將海洋腐蝕技術的科研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轉化到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進程中。”中科院海洋環境腐蝕防護與生物污損重點實驗室黨支部書記段繼周說。
黨組織檔案
中科院海洋環境腐蝕防護與生物污損重點實驗室黨支部成立于2015年,現有黨員32人。該實驗室是國家海洋腐蝕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腐蝕科學重點實驗室和青島市海洋環境腐蝕與防護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平臺。黨支部成立以來,先后獲得青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