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20日訊 上合示范區制度創新探索取得突破性進展。今天下午,上合示范區“制度創新”新聞發布會在青島·上合國家客廳舉行。發布會上,上合示范區首批10項制度創新案例集中發布,2021年制度創新工作行動方案也同步發布。

上合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孟慶勝,青島市委改革辦專職副主任尉黎勇,上合示范區經濟發展部部長賈存玉出席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首批10項制度創新案例》和《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2021年制度創新工作行動方案》相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打造“智創上合”創新品牌 首批10項制度創新案例發布
作為國內首個與上合組織國家開展經貿合作的示范區,上合示范區的制度創新工作與其在國家開放格局中的戰略定位一脈相承。中央深改委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上合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明確要求:“要努力把上合示范區建成與上合組織國家相關地方間雙向投資貿易制度創新的試驗區。”
上合示范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關于示范區建設的部署要求,始終把制度創新擺在突出位置,主動謀劃、積極打造“智創上合”的制度創新品牌。“上合示范區肩抗先行先試、以制度創新推進國際經貿合作、打造對外開放新平臺的重要使命。我們結合上合國家特點,對標CPTPP、RCEP等高標準的國際規則,推進富有上合特色的制度創新體系建設,涌現出一批富含上合特色的制度創新案例。”孟慶勝說。
孟慶勝表示,上合10項制度創新案例包括3項跨境運輸便利化案例、2項貿易便利化案例、1項雙向投資便利化案例、1項人文交流便利化案例、1項科技合作成果轉化案例、1項金融創新案例和1項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案例,覆蓋了“4+1中心”建設的各個方面。
“今天對外發布的首批10項制度創新案例,來源于我們的工作實踐,是經過嚴格篩選、總結出來的,也是上合示范區通過制度創新暢通與上合組織國家地方經貿合作的最新成果。”孟慶勝介紹,上合示范區制度創新工作堅持突出服務國家建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彰顯戰略性;堅持將上合元素擺在突出位置,彰顯國際性;堅持首創創新、突破創新和獨創創新,彰顯示范性。
“比如在推進國際物流便利化方面,我們著力創新加密開行聚焦推動日韓班輪船期與歐亞班列、國際道路運輸(TIR)有效匹配,使海運、鐵路、公路運輸無縫銜接;在推進人文交流便利化方面,創新搭建基于友城合作的新型地方經貿合作機制,與俄羅斯阿拉布加經濟特區、塔吉克斯坦中塔工業園等12個城市或園區締結新的友好關系;在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方面,首次搭建‘信用上合’跨境信用示范平臺,為上合國家間的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提供基礎保障。”
以打造“歐亞班列+TIR”日韓陸海快線集結中心,構建國際聯運綜合港為例,通過“歐亞班列+TIR”日韓陸海快線集結中心的建設,在口岸交換集裝箱,無需重新裝卸貨物,實現“門到門”靈活服務,有效簡化貨物通關程序,青島直達烏茲別克斯坦國際道路專線,用時僅7天,運輸時間是海運的1/5、鐵路的1/2,與空運相當,但成本只有空運的1/10,大大便利了上合組織國家間的跨境運輸與貿易。
復旦大學上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秘書長尹晨對創新案例給予高度評價。“首批10項制度創新案例,集中體現了上合示范區圍繞中心任務,聚焦制度創新,‘大膽闖、大膽試’的探索,體現了‘三對’的特色。”尹晨介紹,第一“對”是對標高水平國際規則,第二“對”是對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第三“對”是對應市場主體實際需求。他表示,相信上合示范區一定能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并在“首創性”制度創新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地完成所承擔的先行先試和示范推廣的國家任務。
強化制度支撐 2021制度創新30條清單發布
2021年是上合示范區制度創新提升年。上合示范區管委會經濟發展部部長賈存玉發布介紹了《上合示范區2021年制度創新工作行動方案》相關情況。
據悉,為加快推進上合示范區建設,推動涌現更多高質量、高標準、系統化制度創新成果,根據《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和《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2021年工作計劃》,上合示范區管委會制定出臺了《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2021年制度創新工作行動方案》,并梳理總結出30項清單,為2021年工作定下奮斗目標。
賈存玉介紹,《行動方案》緊緊圍繞“4+1中心”建設,把制度創新擺在突出位置,主動對標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力爭把上合示范區建設成與上合組織國家相關地方間雙向投資貿易制度創新的試驗區,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30項具體的制度創新事項圍繞推進國際物流便利化、現代貿易便利化、雙向投資便利化、人文交流便利化、科技合作和成果轉化、金融開放創新和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七個方面提出。
制度創新是以開放促進創新、以創新倒逼改革。青島市委改革辦專職副主任尉黎勇認為,上合示范區作為國家級開放平臺,要在更大的市場空間中配置資源,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全球尋找合作伙伴,必須進一步擴大高水平開放。“這就要打破傳統的開放路徑,要靠創新,要用好改革的辦法。上合示范區的建設發展,也必須用好改革方法論、用好改革‘沖擊鉆’。要以制度創新突破,突出上合元素,強化制度支撐,加速把上合示范區打造成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樞紐點,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貢獻力量、展現擔當。”
在絲路研究院(海口)首席專家、院長,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湧看來,這10項創新案例和30個創新清單突出地方層面,突出示范性,突出創新性,突出集成性,讓人眼前為之一亮。“創新案例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個,‘上合快線’和日韓班輪通過多式聯運‘一單制’在青島交匯,并用供應鏈金融加以賦能;‘上合示范區國際創新和產能合作中心’的建設,將有助于我國的中高端裝備與日韓等國的先進技術和核心裝備結合起來,以青島為基地共同開發上合組織的‘第三方市場’,從而形成多方共贏的良好格局。”對于下一步制度創新的方向,張湧建議,深化創新案例、落實創新舉措,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謀定而后動,需要積小勝為大勝,需要各部門協同作戰。
根據《行動方案》,上合示范區將繼續堅持融合上合特色、對標高標準國際規則,進一步落實落地全方位、大力度、高層次的制度創新工作,緊緊圍繞《總體方案》要求,聚焦聚力推動打造對外開放新平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錫復春 通訊員 李穎慧 陳娜)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