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在8月31日召開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青島正式發布《關于支持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這也是全國首個同時支持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文件。
《意見》進一步強化政策集成,從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精準有效的政策環境、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改革創新、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組織保障等五部分提出了28項政策措施,著力推進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改革發展。
全國首個頂格政策
民營經濟已經成為青島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今年前七個月,在疫情影響下,我市民營市場主體、民間投資、民營進出口等多項指標逆勢增長,顯示出整體反彈的強力態勢。但數量還不多、質量還不高、環境還不優等依舊是民營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
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青島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既在特殊時期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更激勵企業創新發展,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政策覆蓋來看,《意見》是青島乃至全國首個同時支持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頂格政策,覆蓋了各種類型的民營和中小企業。
從關注重點來看,《意見》著力推動優勢高成長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各類企業發展,鼓勵企業通過轉型升級優化重組提高發展質量,對接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堅持用改革“沖擊鉆”打開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帶動市場主體和民營經濟實現“量”“質”同升。
從創新舉措來看,《意見》匯集相關部門優化審批監管服務、降低企業成本、加大金融支持、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等措施,特別是在增信擔保、融資獎勵、招商引資等方面拿出了“真金白銀”的政策力度。
三項獎補為首次提出
總體而言,這28項政策措施每一條都干貨滿滿,每一條都讓企業家感到更加舒服。
例如,加大政府對創新產品和服務的采購力度;支持中小微企業集約用地,加強創業載體建設,支持夜經濟等特色經營方式發展;清理電價附加收費,降低用地、用工、用電等經營成本;加大直接融資支持力度,拓展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抵押物登記范圍,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對小微企業信貸支持;積極開展首貸培植行動,逐步提高首貸獲得率,創新開展政策性轉貸工作;對實施技術改造并達到一定標準的企業和入選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山東省100強、山東民營企業100強等榮譽的企業給予獎補;大力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引導支持全市中小企業融入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建設;建立激發企業家創意創新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創意創新發展等等。
值得關注的是,其中三項獎補政策為首次提出。
在鼓勵民營企業做大做強方面,《意見》提出自2020年起,對首次入選山東民營企業100強的我市企業給予100萬元獎補。
在企業創新發展方面,《意見》提出對首次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我市企業,一次性獎補15萬元,并按其認定當年加計扣除研發費用的10%再給予最高30萬元獎補;對再次通過認定的,一次性獎補10萬元 (同時符合企業研發獎補和高新技術企業首次認定獎補條件的,按最高標準獎補1次)。
此外,《意見》還提出對被認定為山東省“專精特新”的我市企業,獎補30萬元。
回應企業所需所盼
“鞋子好不好,只有腳知道”,政策好不好,企業最有發言權。
此次政策制定中,青島以問題為導向,以市場主體需要為導向,充分聽取公眾意見,廣泛征求相關部門、企業、行業協會商會的意見,強化涉企政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今年疫情以來,又根據“六穩”“六保”工作最新要求,對政策進行了進一步補充完善。
同時,市民營經濟局會同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等部門,學習借鑒深圳、上海、杭州、廈門等地市的成熟經驗和先進做法,結合我市實際進行了政策再集成、再創新。
為解決好企業的所需所盼,市民營經濟局后續將牽頭相關部門抓好政策的落實,借助“青島政策通”平臺,做好政策的宣傳解讀,將政策實施的責任部門、聯系方式、條件范圍、具體辦理流程等信息在平臺上公開,并采取智能化手段,讓惠企政策“看得見、摸得著、用的上”,切實將惠企政策兌現到企業頭上。(青報全媒體記者 周曉峰)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