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作戰方案(3.0版)》印發,將打好5大攻堅戰,完成39項具體任務——
年內高企總數超4700家,新增上市高企6家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21日訊 近日,青島市《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作戰方案(3.0版)》印發。根據方案,我市將全力打好人才、資本、產業、平臺、服務5大攻堅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著力推進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打造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
方案“錨定”了39項具體任務,爭取到今年底,我市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載體新增25家、總量超過370家;新增科技領軍人才255名以上、科技服務人才125名以上;私募基金管理規模新增300億元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凈增300家、總數超過4700家;新增上市或過會高新技術企業6家以上。
強化科技人才支撐
強化人才引進培養。方案提出,組織開展“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島行”“招才引智名校行”等活動,立足產業、企業人才需求引進人才;實施產業領軍人才計劃,市級項目資助以股權投資方式予以支持;舉辦各類產學研合作交流活動,成立高等教育機構合作發展聯盟,增強人才供給,深化產教融合。
激發人才活力潛能。推進市科學技術獎“提名制”改革,提高企業項目獲獎比例,優化異地評審模式;探索設立“產業突出貢獻獎”,對技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等國內同行業中排名前列的標志性科技成果,可直接提名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提升人才服務水平。出臺發布人才服務清單,實行人才服務“一站式”辦理;推進外國人來華管理工作改革,出臺外國人在青工作管理辦法,向自貿區、上合示范區、高新區賦予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權限;開展外國專家換用匯便利化試點,優化外國人才換用匯辦理流程。
加碼資本助力創新
創新舉辦全球創投風投大會,積極推進創投風投中心建設;做好“創投風投十條”兌現,制定創投風投扶持政策2.0版,在支持早期投資、健全行業治理機制等方面探索更多元措施;完善創投風投與產業項目雙向對接機制。
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發揮科創母基金和各類基金作用,加快基金投出用好;建立科技信貸“白名單”,引導商業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助力科技型企業信貸融資700億元以上;推廣“投(保)貸聯動”等科技金融產品;實施基金招商,促進優質項目落地青島。
提升金企對接服務。發揮金融輔導員、科技金融特派員作用,組織全市12個區(市)、功能區及37家金融機構開展項目對接,摸排企業需求,提升融資效率;借助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手段擴大“金企通”金融服務信息平臺效用,全年新增放款60億元。
培育高新技術產業
加強培育科技型企業。爭取年內高企再增300家、總數超4700家;建立上市培育庫能進能出的動態管理機制,邀請知名證券機構提供輔導,爭取年內新增上市或過會高企6家以上;落實好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首臺套”、創新產品首購、風險補償、大型儀器共享和科技創新券等支持政策,帶動提升研發投入。
開展關鍵技術攻關。聚焦關鍵領域布局重點研發專項,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領軍企業牽頭聯合高校院所、中小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實施局區(市)會商專項,疊加市區兩級政策資源,推進科技產業項目、高端平臺建設、關鍵技術攻關。
推進重點科技項目。加快中關村醫學工程轉化中心落地,推動醫療人工智能科技創新中心、青島航空技術產業創新基地、飛秒醫療裝備產業園、新型海上風力發電、“超臨界CO2無水染色”產業化等項目建設。
打造一流科技園區。加快統籌“一區多園”建設;支持高新區、藍谷打造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布局建設科教產融合園區,支持嶗山國際創新園片區等創新資源集聚地建設特色專業化園區,支持駐青高校建設技術轉移轉化基地。
推動科技惠及民生。加強醫療科技創新,入庫培育市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0家以上,支持重組疫苗研制等原創性一類新藥研發及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低溫全自動生物樣本智能存儲系統等高端醫療設備產品。
建設科技創新平臺
建設重大創新平臺。支持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實施“透明海洋”“藍色藥庫”等項目,建設海洋大數據中心;推動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投入運行,加快建設海洋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海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中心;支持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爭取中車大數據中心(一期)項目年底前主體完工;加快山東能源研究院、青島新能源山東省實驗室建設。
爭建大科學裝置。支持建設吸氣式發動機熱物理試驗裝置;推進海上綜合試驗場項目加快立項,年內陸域試驗基地開工建設。
布局產業創新平臺。鼓勵企業、高校院所、科研機構建設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創新創業共同體等科技創新平臺,爭取在重點領域實現突破;支持設立以產業技術研發為主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青島),集聚優質創新資源在青轉化;建設青島產業研究院,為創業者提供智庫支撐。
提升科技服務
推進科技管理改革。采取競爭立項、定向委托、組閣揭榜等方式組織實施重大科研項目,開展科研經費使用“包干制”試點;開展科技計劃項目分類評價研究;加強科研誠信建設。
深化孵化器提升行動,推動海創匯、華夏基石、春光里、創業黑馬等機構放大平臺效應,形成“眾創孵化加速”的機制,再打造2-3家標桿孵化器;打造創業創新街區。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依托“半島科創聯盟”等平臺,開展產學研線上線下對接活動200場以上;推進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搭建“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工業超市”,市場化運營建設山東省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打造海洋專業孵化器。
強化國際科技合作。推進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推進中德青年科學院建設,深化中德青年科學家合作交流;推進青島中日科學城成果轉化,建設青島認知人工智能研究院;認定首批離岸創新創業基地。
完善知識產權環境。面向中小型企業開展18項企業運營類專利導航項目,引導企業開展訂單式研發、投放式創新;面向大型骨干企業,遴選關鍵核心技術專利組合(專利池)10項,培育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競爭優勢。
營造創新創業氛圍。推進“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依托全國學會資源舉辦會展、賽事活動,構建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的“青島樣板”;高標準舉辦第二屆“青島創新節”;聚焦行業細分領域舉辦科創沙龍系列活動;強化科普宣傳,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提高公眾科學素養。(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