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聯合出品
本期薦書人 單蓓蓓
“一個人住的第三年,對我而言,獨居的妙處,用兩個字來形容,清凈。 ”
“一個人,吃自己喜歡的食物,睡自己喜歡睡的位置,走自己喜歡的小路,養自己喜歡的寵物。 ”
在知乎提問 “為什么你更愿意一個人生活”下,數千人回答了自己對獨居生活的認可。
這似乎說明,獨居生活早已不是年輕人中的非主流群體。民政部2018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獨居成年人口已經超過7700萬,預計到2022年這個數字將增長至1億。

當獨居人群不斷擴大,這個群體也開始被社會所認識。美國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單身社會》一書中,指出歐美、日本等發達經濟體都先后進入了“單身社會”——即單身人口在大城市里逐漸超越多口之家的社會形態。他在書中預測,獨身主義、不婚主義正在成為全球性的大趨勢。
單身社會形成的原因
這本書中文版的書名翻譯為 《單身社會》,此處的“單身”更多指的是獨居生活,而非我們普遍字面認為的情感單身。該書主要闡述了造成單身社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單身生活?人們是如何看待單身生活?面對單身社會我們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作者認為,單身社會的形成不單單是某一個個體和群體引發的,而是整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產物。通俗地講就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價值觀也越來越多元化,生活方式隨之發生改變。具體體現有六個方面:
第一,經濟的發展為單身生活提供了基礎條件。
第二,對個體的推崇。年輕一代相比父輩更加關注自身的發展,更重視個人主張和感受。不愿意委屈自己遷就他人,同時也更注重隱私和獨立空間,所以在沒有伴侶時會更傾向于獨居。
第三,女性地位的崛起。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們參加社會勞動的比重變大,經濟更加獨立,因此家庭和男人對她們的束縛變弱。作者在書里說:“過去,人們大都認為‘婚姻是女性最糟糕的歲月里的一份保障’。現在呢,‘女性最好的年華里并不需要一個丈夫的角色’。 ”
第四,通訊革命。由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獨居者即便在家中也可以和整個世界聯系,獨居生活因此不再乏味和孤獨。
第五,城市化規模的擴大。在大城市里,獨居者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持不同價值觀念的單身者都可以獲得歸屬感,這在很大程度上充實了獨居者的心靈。
第六,人類壽命的大幅延長。現在的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都優于以往,人類壽命得到大幅延長,這導致很多老人在伴侶離世后被迫面臨獨居生活。他們不愿和親友住在一起,更喜歡獨立的私人空間。
掃碼下載觀海新聞APP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重新認識單身社會
作者用七年的時間,訪談了300個單身或獨自生活的人,獲得很多新的發現,進而得出結論:單身不等于孤獨,那些擅長交際的單身者并不一定感到孤獨。單身者平均比已婚者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他們更加熱衷消費和社交,通過社交媒體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另外,作者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人認為單身生活也是一種緩解社會壓力的方法。一方面可以緩解職業壓力,單身生活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關注自我成長和學習;另一方面可以緩解家庭壓力,單身生活可以使人們逃離和躲避無法忍受的家庭關系。
書中指出,獨居人口急劇增加本身并不是社會問題,但這一變革加劇了本來就存在的社會問題:弱勢群體包括那些體弱多病的老年人、貧困單獨人口的生活問題和安定問題。
在書中,作者介紹了北歐國家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對單身人群的管理方式。斯德哥爾摩是瑞典最繁榮的城市,更是全球獨居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其獨居人口占據城市總人口的三分之二。瑞典政府有針對性地出臺了“一百萬”住房項目規劃,將很多住宅樓改成了適合單身人士居住的小戶型。這些住宅以一居室、二居室為主,并且配備了餐廳、洗衣房、托兒所,為單身母親和其他單身男女提供服務。每屆高中畢業的成年人,可以免費申請一間小型公寓。
除此之外,這里的“一起擁抱人生旅程”社區,專門為40歲以上、沒有子女、有興趣下半生一起體驗獨居生活的人們設立,居民由全職工作的中年人和退休人士組成。社區設有大型餐廳和開放廚房,可以供大家集體用餐;還有圖書室、電視室、電腦房、洗衣房、編織區、木工間、興趣小組活動室;另有公共花園和休息區。樓上有露天屋頂區和派對宴會廳,地下室有健身房和桑拿浴室。每個住宅單元里有一間臥室、一個客廳和一個小巧的廚房。在這里,老年人可以過得開心愉快。
良好的國家福利,也使得瑞典能夠解決公民在獨居生活中最困難的問題。比如女性獨自生育一個孩子,將得到雇主和國家共同支付的十六個月帶薪育兒假。總之,當地通過多種措施重塑人們的獨居生活,積極促進社會安定祥和。
作者總結說:“獨居,和結婚一樣,只是一種生活的可選項。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獨居人群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不應該受到排斥和歧視。相反,社會應該為獨居人群做好服務和保障。 ”
現如今,除了西歐和北美,日本、韓國和中國也開始進入單身社會,閱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單身社會,了解單身人群的想法,更加理解這類群體的合理存在。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