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23日訊 “林花謝了春紅”,四月末,春光晴好,王德信家的桃園里繁花落盡,一簇簇絲狀花蕊正待結出碩果。老桃農一邊剪去桃樹冗枝,一邊喜悅地和記者分享,自從膠州市膠北街道大力發展桃樹經濟后,后屯村環境變美了,村民生活變富了,桃子收成最好的時候,比起以前種小麥、苞米,收入能有10倍之差。


王德信介紹,原先,后屯村農業生產與一般北方鄉村無異,以種植小麥、苞米等糧食作物為主,產量低、勞作苦,是典型的“面朝黃土背朝天”。“那時候就是看天吃飯,有的時候忙活了一年,還得往里賠錢。”王德信回憶。

上世紀90年代,膠北街道開始發展“桃園經濟”,鼓勵農民種植桃樹等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王德信于2000年承包下村里的十畝田地,開始開墾屬于自己的“桃花源”。他特意到青島種植桃樹歷史較為悠久的平度買來樹種,學習桃園培育、管理技術,一頭扎進全新的領域。但最初的5年里,當地市場并未打開,桃農種的桃子基本只能靠自己拉著車到市場上去賣。“我記得有一年我家積壓了許多桃子賣不出去,最后只能爛在地里。”王德信說。

轉機發生在2005年。隨著后屯村桃園面積逐步增大、知名度上升,開始有采購商找到王德信訂購桃子,建立長期合作聯系。尤其在膠北“桃花節”以后屯村作為主要舉辦地后,給村里帶來了更多人氣。隨著旅游、采摘經濟興起,這幾年,每到桃花爛漫時,后屯村德不少桃園都成為游客拍照游玩的網紅打卡地。王德信也興致勃勃地當起現場導游,給游客拍照解說。
如今,除了原先的承包地外,王德信又將家里的6畝口糧地發展成桃園,引進煙紅、秋彤、花皮離核等十余個優秀品種。自家的桃子基本不需要到市場上零賣,全部讓客商到地頭收走了,收入可觀。

王德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自己種桃樹這些年,桃子的收購價最高能到7.5元一斤,桃園一畝地的產值在2萬元;如果種小麥,一畝地收成最好的時候也只能產生1000—1200元效益。去年雨水較多,桃子產量有限、甜度不高,一畝桃園的產值也能在三四千左右,依然比種小麥高得多。

“平均算下來收入在原先四—六倍,起碼不會賠錢,賺多賺少的區別。”王德信表示,如今走進田間地頭,春夏兩季分有桃花芬芳、桃果紅碩,人開心,干起活來也有格外有勁兒。


據悉,膠州市膠北街道種植桃樹面積在1.8萬畝左右。以后屯村為例,3000多畝農田里有1000多畝地種上了桃樹,還有200多畝種葡萄等高附加值經濟作物。近年來,膠北街道以桃花節為媒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使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今年四月初舉行的“桃花節”除了線上賞花,還設計了兩條旅游路線供市民游客游覽,進一步提升當地桃園“上接人氣,下接地氣”,培育采摘、游玩一體的當代“桃花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羅震 文/圖 通訊員 王雪妍 高巧弟)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