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25日訊 藝術能夠影響甚至改變城市嗎?4月24日,在青島市雕塑館開展的“構建美好家園——2021中國青島公共藝術展”上,將寫生課堂搬進展廳的孩子們熱切地尋找自己喜歡的作品和視角;藝術家們隨時隨地耐心解答參觀者的提問,滿足他們對于藝術創作的各種好奇心……這場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與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推出的展覽表明,藝術已經在從城市的公共藝術空間開始,改變我們的生活。而這個“五一”,你所向往的藝術生活或許就在雕塑館那些激發想像力的青年藝術家的創作中。

40余位藝術家展現作品的公共性和在地性
展覽邀請了來自全國的40余位優秀青年藝術家參展,展出作品近70件,涵蓋雕塑、裝置等藝術形式。它們呈現了藝術家立足于環境與自然的公共藝術創作,這也正是這些作品在普通觀賞者眼中的趣味之處。

將山石與明清座椅拼接在一處,制造中國傳統審美的意境,這是來自陜西省雕塑院的孫路陽從古畫中汲取的靈感,這件名為《歲月》的雕塑呈現出古典園林的氣質。此前他還曾在秦嶺的溪流之中選取鵝卵石,用于創作。他表示,更傾向于大地藝術的創作呈現,作品并不是用來過度表現雕塑家個人強烈的個性符號,而是完全融入周遭的自然山水中,成為環境的一部分。流連在青島的東部海岸,浪涌間時隱時現的礁石激發孫路陽的靈感,如果能以礁石作為作品的情境,一定會有更多創作的可能性和互動性。
參展作品中,絕大多數創作都在試圖探尋藝術創作的在地性,它與當地的自然、歷史、人之間的交互。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羅幻的《通路》尤其讓觀者感受到這一點,藝術家制造了一條穿越感的人形通道,看得出,通道兩頭的人物形象不同,一邊是現代人的身形,另一邊則是取自古代漢俑的輪廓,這件作品曾經落地甘肅民勤縣的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可以想像,在漫卷的黃沙中,穿行其中的參觀者感受頭頂撒下的漫長微光,在這條封閉長廊中似乎正在穿越歷史深處……“雕塑不需要特別多解釋什么,在與它的交互體驗中,自然用一種無聲的方式去影響你。”羅幻講述自己的創作,正是基于河西走廊獨特的地理,當地兩山相夾的獨特風貌和歷史故事,在作品中得以表露,而它自然而然會激發觀者去思考。
展覽現場,羅幻還有一件作品《同舟》入展,據說,這件作品正是年初他參加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辦的首次公共藝術作品征集,基于青島地域特點進行創作獲得一等獎的作品。“藝術家現在肯定不能只在一個工作室或者網絡空間里去完成構思,你要走到場所環境和歷史里面去,把你的理念和環境相結合,這樣的作品才有生命力。”羅幻說。
盡管展覽所呈現的藝術創作都是小件的“樣稿”,絕大多數都未曾在現實環境中落地呈現,卻依然激發參觀者想像它們存在于自己身邊的樣貌。藝術家劉宇航的作品《亙古之舟》便呈現了一種視覺的張力和建筑感。而卡通造型的牛與舟狀的牛角,既是象征性的文化意象,同時也具有年輕人更益于接受的時尚趣味。

公共藝術品質是一座城市發展成熟的標志
包括劉宇航在內的諸多不止一次來到青島的青年藝術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這座城市日益提升的藝術品質。單從市雕塑館來看,這些年在這里展出的藝術創作的品質,公眾的欣賞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目睹了雕塑館周末來參觀的孩子們的熱情后,劉宇航說,美育對于一座城市的影響是長遠的,相信這些孩子將來勢必會將他們獲得的美的培育成果再度回饋給城市,所以,美的熏陶,這是一項利在后世的長遠規劃。

青島市雕塑館執行館長葉東煒認為,立于公共區域的作品,一旦落成,便成為環境的一部分。如果作品丑陋,它所形成的“視覺污染”將會長久存在,會嚴重影響整個區域的品質。而一件好的公共藝術作品,則能起到提升城市空間溫度和氣質的作用,是城市的財富、思想,也是一座城市發展成熟的標志。
她說,青島市雕塑館正致力于打造一個平臺,引入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讓他們參與到青島的城市更新和品質提升中來,讓他們的作品能夠有機會在青島落地生根。同時也給青島的城市管理者提供更多的選擇可能性,拓寬他們的思路。希望隨著青島城市的發展,公共藝術能如春風化雨般生長于城市的空間,潛移默化地影響公眾的精神狀態和審美。
“廣場、公園、街角、建筑立面.......,當藝術在一座城市中無處不在的時候,它便與城市、與城市的人真正建立起了關聯,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城市的一部分,而那個時候,整個城市將化身為一個巨大的露天美術館,我們也為自己構建了一座美好家園,公共藝術就此實現了它的轉換。”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23日,“五一”假期正常免費開館,觀眾須全程佩戴口罩參觀。(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文 王雷/圖)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