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十條要求”。其中包括教師要對布置的學生作業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學生自批自改;不給家長布置作業;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作業“減負”了,家長和孩子會輕松嗎?近日,早報記者采訪了部分老師和家長,聽聽他們是怎么說的。
教育部“作業十條”
一、把握作業育人功能。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各地各校要遵循教育規律、堅持因材施教,嚴格執行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堅持小學一年級零起點教學。在課堂教學提質增效基礎上,切實發揮好作業育人功能,布置科學合理有效作業,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培養習慣,幫助教師檢測教學效果、精準分析學情、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校完善教學管理、開展科學評價、提高教育質量。
二、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可在校內安排適當鞏固練習;小學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90分鐘。周末、寒暑假、法定節假日也要控制書面作業時間總量。
三、創新作業類型方式。學校要根據學段、學科特點及學生實際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書面作業、科學探究、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等不同類型作業。鼓勵布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科學設計探究性作業和實踐性作業,探索跨學科綜合性作業。切實避免機械、無效訓練,嚴禁布置重復性、懲罰性作業。
四、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學校要將作業設計作為校本教研重點,系統化選編、改編、創編符合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教師要提高自主設計作業能力,針對學生不同情況,精準設計作業,根據實際學情,精選作業內容,合理確定作業數量,作業難度不得超過國家課程標準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經常性組織開展作業設計與實施的教師培訓與教研活動,定期組織開展優秀作業評選與展示交流活動,加強優質作業資源共建共享。教研機構要加強對學校作業設計與實施的研究與指導。
五、加強作業完成指導。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和課后服務時間加強學生作業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時間管理能力,指導小學生基本在校內完成書面作業,初中學生在校內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
六、認真批改反饋作業。教師要對布置的學生作業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學生自批自改,強化作業批改與反饋的育人功能。作業批改要正確規范、評語恰當。通過作業精準分析學情,采取集體講評、個別講解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及時反饋,特別要強化對學習有困難學生的輔導幫扶。有條件的地方,鼓勵科學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作業分析診斷。
七、不給家長布置作業。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切實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營造良好家庭育人氛圍,合理安排孩子課余生活,與學校形成協同育人合力;督促孩子回家后主動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引導孩子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激勵孩子堅持進行感興趣的體育鍛煉和社會實踐;不額外布置其他家庭作業。
八、嚴禁校外培訓作業。各地要按國家有關規定,把禁止留作業作為校外培訓機構日常監管的重要內容,堅決防止校外培訓機構給中小學生留作業,切實避免校內減負、校外增負。
九、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指導學校完善作業管理細則,明確具體工作要求,并在校內公示。學校要切實履行作業管理主體責任,加強作業全過程管理,每學期初要對學生作業作出規劃,加強年級組、學科組作業統籌協調,合理確定各學科作業比例結構,建立作業總量審核監管和質量定期評價制度。
十、納入督導考核評價。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將作業管理納入縣域義務教育和學校辦學質量評價。督導部門要將作業管理作為規范辦學行為督導檢查和責任督學日常監管的重要內容。學校要把作業設計、批改和反饋情況納入對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實績的考核評價。各地要設立監督電話和舉報平臺,暢通反映問題和意見渠道,切實落實各項工作要求,確保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工作取得實效。
/ 聲音 /
家長:不能完全當“甩手掌柜”
教育部發布的“作業十條”引起了島城家長們的關注,“教育部給出這樣的規定,我覺得很合理。”“作業少了,確保孩子睡眠充足,非常重要。”……昨晚,不少家長群里討論熱烈。一名三年級家長告訴記者,“以前孩子的各種作業都要家長批改和簽字,我們每天晚上都要拿出時間認真檢查作業。說實話,心里挺有負擔的。”也有家長表示,雖然學校沒有要求讓家長批改作業,但還是習慣性地每晚看一看孩子的作業情況。“個人覺得家長參與批改作業有好處,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自己孩子的薄弱環節,并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劉女士是一名四年級學生的家長,她認為通過檢查作業,能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度。
對于不少家長談作業“色變”的現象,市南區實驗小學四年級學生家長王女士有著自己的看法,“作為家長,還是要緊盯孩子的學習狀況,其實盯的不是作業寫得好不好,而是從放學到睡覺之前這段時間孩子是如何度過的,寫作業的姿勢、寫完作業之后的安排等,都需要家長幫助養成良好的習慣。”如今,王女士的孩子已上四年級,她也“放手”兩年了,現在的她做完晚飯,孩子的作業也基本寫好了。王女士告訴記者,家長也不能完全當“甩手掌柜”,幫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后,即使不用天天盯,也需要隔段時間檢查孩子的學習情況,“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家長們不能輕易卸下‘重擔’,要時刻繃緊這根弦兒。”
老師:學校會不定期抽查作業量
“有的老師可能覺得給學生布置作業多一點,以免他們成績掉下來。”市北區一名初中級部主任譚紅燕介紹,但在實際操作中發現,有時不是作業布置得多就有效果,而要根據學生的情況讓各層次學生都能“吃飽吃好”。與其布置過多的作業量,不如創新作業類型方式,根據學段、學科特點及學生實際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書面作業與科學探究、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等不同類型作業,而這樣的創新作業形式也更受學生歡迎,有助于充分激發創造性思維和能力。
“學校會通過不定期抽查各年級學生,查看作業量是否合理、難度是否合適、多久能完成等方式來了解情況,如果有超時完成的,則會找相關老師并加以改進。而老師們不光書面作業會全批全改,實踐類、項目類的作業也會檢查。”譚紅燕介紹。
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老師黃華在家校共育上也有自己的研究,她表示,“最好的教育就是家校共育。”不讓家長批改作業,并不意味著孩子的作業就與家長毫無關系了,“家長們一般有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天天盯著、一種是完全放手。對于這兩類家長,我們也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建議緊盯著的家長‘松一松’,完全放手的家長‘緊一緊’。”黃華提醒,除了學習,家長們還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性情、愛好、健康等多方面,讓孩子全面發展。
專家:“減負”關鍵是評價方式改革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在育人成才上,家長和老師的期望是一致的。家長也要在家里引導培養孩子養成自主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跟學校密切配合,形成育人合力。但想減輕學生和家長的負擔,根本上還是要在評價方式上去改革,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不要讓所有的學生都用同一標準去排隊,單一的評價標準就會產生惡性競爭,進而增加老師、學生及家長的負擔。”因此,關于“家長該不該批改作業”這一問題,不能簡單地回答“該”或“不該”,而是應該將其與如何更好地推動家校共育、如何實質性地為孩子“減負”聯系起來。(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鐘尚蕾 楊健)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