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分鐘看完一部電影”正迎來影視行業“名門正派”的抵制,半個月內連發兩次聯合維權聲明。
4月23日,多家影視公司與視頻平臺聯合包括趙麗穎、李冰冰等在內的514位藝人發布聯合倡議書,再度呼吁短視頻平臺推進版權內容合規管理,清理未經授權的內容。
此前的4月9日,15家影視行業協會和正午陽光、華策等53家影視公司以及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芒果TV等5家視頻網站已經發過一次聯合聲明。
“幾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這么一個短視頻的細分類目,為什么招惹了這么多明星、影視制作公司以及視頻平臺?表面的理由是知識產權,但背后還有更復雜的博弈:已經占據資源優勢的傳統長視頻平臺“愛優騰芒”和速食化的B站、抖音短視頻平臺之間的矛盾,還有被粉絲應援寵壞的流量明星和尖酸刻薄的吐槽向短視頻制作者的矛盾。
你大概聽說過“谷阿莫”這個名字,他用玩世不恭的臺灣腔吐槽和劇透電影,吸粉無數。2018年時谷阿莫就被迪士尼公司告過侵權,但其堅稱是“二次創作”。此案至今沒有判決,谷阿莫甚至還在更新節目。這也恰恰突顯了此類短視頻法律性質的模糊性。

“谷阿莫”曾被起訴,但仍在更新視頻。
雖然,明星、影視公司和平臺擁有相關影視作品的著作權,但這不意味著所有影視解說短視頻都是侵權的。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作者或著作權人的同意,亦不必向其支付報酬。這就是“合理使用”,它不存在這次聯合聲明所要求的“先授權后使用”。
“適當引用”“合理使用”不是洗白盜播,更不是盜版的遮羞布。法學家指出:是否侵權,還得從引用電影片斷來源的合法性、使用電影片斷的長度以及是否對電影市場造成負面影響來加以判斷。比如,有的用戶是故意將盜版影視劇切割、搬運、上傳,它當然不是“合理使用”。
但是,很多影視解說是基于原作品的“二度創作”,包括分析劇情、人物,梳理故事線、解析故事背景,這些創作本身凝結了作者的創造性智慧,生成了新的著作權。這樣的解說視頻,雖然使用了原來影視劇里的素材,但不能一概認定是侵權,還要看所“引用”的原始視頻有沒有超過正當的界限。《伯爾尼公約》第10條第(1)款規定:對于已合法公之于眾的作品,允許進行引用,只要這種引用符合公平慣例,且不超出正當需要的范圍。
所以,影視解說類短視頻作為一大類產品,到底有沒有侵犯著作權,還要具體個案具體分析,因為著作權領域同時存在“合理使用”和“先授權后使用”兩套不同的規則。
還要看到另一個現實問題,如今流量明星、資本操盤、粉絲控評打榜,事實上操縱了影視評論,粉絲霸屏、圈地自嗨,再爛的片子在微博、視頻平臺上呈現出來的評價,也是粉絲們清一色的“彩虹屁”“粉絲濾鏡”,動輒“我家哥哥演技炸裂”“人物靈動”“貼合原著”,實在演得一地稀碎的,那也是“你知道我家哥哥多努力嗎?”的控屏。
如此一來,那些吐槽向的影視解說的短視頻,因為他們“瞎說大實話”,會招致粉絲的瘋狂反撲,短視頻平臺成為撕得你死我活的戰場。
以趙麗穎來說,去年其主演的影視劇《有翡》就引發過一次輿論風波。B站上有人制作了一段吐槽該劇情節不搭、“塑料特效”、趙麗穎演技不佳的短視頻,結果引發粉絲和“黑子”大戰,短短10分鐘的吐槽,彈幕多達12萬條,評論高達18.5萬條。
事實上,近期《長歌行》《上陽賦》等大IP劇都很大程度上因為吐槽向的短視頻導致“口碑仆街”。而這類視頻已經對流量明星+粉絲應援+裹挾輿論的“娛樂工業生態閉環”構成了沖擊。
應該看到,影視解說類的短視頻能迅速成長,有其復雜的原因。
在“N倍速”的速食時代,用戶喜歡吃文化快餐。而如今影視公司為了賺取更大的利潤,不斷往劇情里注水,動輒50集、80集的劇情,讓用戶的“選擇成本”越來越大,前期投入這么多時間,還充了會員,結果發現爛尾、“塌房”了。而“幾分鐘看視頻”正在形成影響力巨大的篩選機制,或種草,或吐槽,幫受眾避雷,形成巨大導流效應。這也讓位于產業上游的“愛優騰芒”和制作公司非常不安。
應該說,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是非常復雜的,一方面是確實有版權保護不力的問題,一些用戶以學習、品鑒的名義,違法切割、搬運影視劇資源,嚴重侵害相關權利人的著作權。另一方面,各大長視頻平臺目前占據了影視制作的上游資源、偶像資源優勢,再加上粉絲霸道控屏,如果以知識產權的名義再禁絕了解說視頻的二次創作,那就真的“一統江湖”了。
就像俄國作家契訶夫說的:“大狗叫,也得讓小狗叫。”在尊重版權,依法“合理使用”的情況下,長視頻和短視頻應該各有各的活法。其實,好電影、好電視劇,真的就怕三分鐘的劇透和吐槽嗎?
(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