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27日訊 城市更新,是推動城市品質改善提升的系統工程,這背后自然需要聚合在理念、技術、生態能力都走在前列的力量,讓城市發展踏準數字化浪潮的節拍。
4月27日在青島國際會展中心啟幕的第三屆山東省城市建設博覽會,鮮明地亮出了“城市更新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的主題,集中展示了山東省住房城鄉建設的變化、成就和領先探索。
作為海爾集團旗下物聯網智慧社區/園區生態平臺,青島海納云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納云”)在展會“C位”亮相,亮出了代表青島智慧城市探索最前沿的智慧物聯技術、爆款場景和“1+8+X”無限衍生的生態能力,點燃城市更新“新引擎”,成為引領城市更新的“智慧”力量。
引領城市數字化蝶變,樣板是城市更新能力的最直觀、最生動的詮釋。在青島發起的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中,海納云為膠州老舊小區改造插上數字化的翅膀,打造全國引領的老舊小區改造“范例”。
這一得到住建部“點贊”的樣板工程,不僅讓這些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還為膠州加裝了山東省首個區市層級的智慧“大腦”。有“面子”、有“里子”,讓老舊小區這些曾經“被遺忘的角落”成為數字化城市治理最亮眼的一道場景。

一步一個智慧場景,提升社區服務能級
不搞大拆大建,聚焦存量更新,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環。不同于大手筆的區域規劃,老舊小區改造是在“螺螄殼里做道場”,需要的是繡花功夫。
在膠州中云街道順德花園,引入智慧物聯解決方案的老舊小區改造不僅讓這個已經建設了20年的老社區外表煥然一新,更是跨入了嶄新的數字治理時代。
居民李振茂91歲的岳父在幾個子女家中輪流贍養。時隔半年之久再次回來,老人以為來錯了地方,根本不相信這里就是以前居住過很長時間的順德花園:新裝的大門讓老人有點懵,然而家人提前錄入了信息,刷一下臉就進了門,讓老人感到新奇又方便;以前爬個樓需要20多分鐘,現在,有了電梯,幾秒鐘就到了家。
所謂“繡花”,自然不僅體現在刷新外立面、平整道路、加裝電梯、修建小花園、清理小廣告、鋪設網線管道這些為老舊小區增加顏值的“面子功夫”,而是要用智慧物聯的“針”和“線”,“繡”出一個個數字化場景,讓社區居民們的生活品質在潤物細無聲中實現能級提升。
在居民看不到的地方,“智慧”無處不在。
進門的人臉識別技術,只是“智慧安防”的諸多場景之一。海納云為小區新裝電梯設引入了“梯聯網”的解決方案,讓電梯變成智慧,通過加裝AI智能攝像頭、安全屏、消毒殺菌機、智能物聯網梯控和運行監測模塊,全方位監測電梯運行狀態,實現預警電梯故障、提前維護維修。這一電梯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還鏈接起生產廠家、物業公司、維保公司、保險公司、電梯乘客等與電梯相關的每一個人,保證數據第一時間向各方反饋,提高運營效率。
高空拋物,是社區管理的一大“痛點”。海納云研發的800W像素高空拋物專用AI攝像機,可進行圖像的高清及遠距離采集,自動識別高空拋物行為并且主動告警和視頻圖片存檔,自動鎖定做出高空拋物行為的窗口所在的單元和戶,便于及時安排人員進行現場處置和事后責任追溯。
在順德花園,海納云還打造了智慧出行、周界防護、智能垃圾分類、智慧消防等多種智慧場景,所有場景,都是以人、以居民為核心,從居住的需求角度出發,用智慧物聯的最新技術,讓社區生活更智慧、更有“溫度”。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據住建部的調查摸底信息顯示,全國2000年底以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大概是22萬個,涉及居民近3900萬戶,在“十四五”期間全國大概可以再改造3500萬戶。這不僅是行業的巨大市場空間,更是3500萬戶居民的“美好生活”。在這其中,需要海納云這樣的“智慧城市更新師”,讓“膠州樣板”在全國復制開花。

搭建“大腦”和生態,服務社區運行全生命周期
老舊小區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發展工程,更是推動城市更新的有效載體。城市要更新更要管理,為社區設計“軟件”是“城市更新師”功力的體現。
在以往的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一年新、兩年舊、三年再回頭”的現象普遍存在,換句話說,很多老舊小區改造完成后除了硬件有些改善外,幾年之后,一切又回到了原樣,沒有專業的運營管理,居民生活又回到了改造前的“老樣子”。
站在未來看今天,同樣適用于城市更新。像老舊小區這樣的城市微單元的改造,要考慮的是社區運營的全生命周期。
基于此,海納云是以物聯網支撐的平臺和生態的思維來更新老舊小區。在膠州,海納云搭建了“膠州市綠色智慧住區服務平臺”,為社區裝上了聰明的“大腦”。
依托海納云獨有的AIoT數智融合技術,平臺能夠將社區中人口、房屋、車輛、時間等基礎數據與空間地理信息相互關聯,建立人口、房屋、車輛、重點關注人員、事件等“五碼關聯”的統一數據庫,同時,實現了與公安、教育、民政等多個部門的業務數據實現關聯互通。
平臺的搭建,全面提升了膠州改造社區的軟硬實力,實現老舊小區改造的“破局”引領。
以往,對社區層面的政務管理存在“數據壁壘”,各個業務部門需要分別進行統計和采集,如今,平臺可以根據部門需求,主動提供相關數據,工作和服務效率都大大提高。
平臺還會對每個社區和社區的重點人群建立“畫像”,匹配相應的服務。比如針對獨居的空巢老人,系統會根據老人的出行習慣和狀態進行判斷,如果狀態出行異常, 比如每天都會遛彎的老人幾天沒有出門,系統將信息反饋給社區,社區可以上門查看老人的狀態。
平臺還為每個社區搭建了“黨建平臺”,每一個業主也可以通過手機平臺了解社區的情況。由此帶來的,就是智慧社區的“共建共治共享”,讓社區具備自我造血能力。
在生態資源的支持下,平臺還可以為社區搭建社區團購、智慧書屋、智能醫藥柜等一系列生活功能板塊,賦予社區更大的活力。像“膠州樣板”這樣的智慧社區平臺投入運營,讓一次改造,成為終身更新,為全國老舊小區的數字化改造,提供有效的實踐路徑。
聚焦智慧新城建全要素,為城市更新裝上“加速器”
老舊小區數字化改造“膠州樣板”的背后,是海納云多年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領域積淀的技術能力、場景能力和生態能力,讓老舊小區改造成為城市有機生命體激發活力的新起點。
在當天的展會上,海納云以開放、包容的差異化優勢打造8大新城建核心場景一一亮相,智慧市政、智慧照明等智慧場景,都從一個個城市運行的微小單元入手,聚焦智慧新城建全要素,推動了技術創新成果和解決方案實現應用驗證、落地和轉化,最終形成一套系統的、可復制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引來了參會人員的熱切關注。

與此同時,一項全新的數字化產品——C-BIM/HIM-4D智慧時空場景引擎的發布,讓海納云再次站在了智慧物聯新城建的最前沿。據了解,這一技術能通過圖形引擎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應用,不但使人、物、事的數字化信息得到集中管理,建筑基礎設施及設備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及狀態將可通過物聯網獲取,并可通過物聯網對各種設備進行控制,設備間也可通過一定的規則協同工作。通過機器學習及大數據分析,更多的智能化、主動化和個性化場景服務將出現在用戶身邊。
這意味著,在建筑或住宅交付與運維層面,海納云可以實現資產數據的全過程無損流通及可視化呈現運用,將大幅提高資產利用效率,從根本上顛覆了公共建筑和住宅傳統交付與體驗方式,全面賦能建筑行業打造數字孿生空間。
海納云把新城建的智慧物聯技術,融入一個個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場景,為城市決策者和管理者提高決策和管理效率帶來核心支撐。
“城市更新”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對于任何一座城市來說,這都將是一個立足長遠的新征程,迫切需要樣板探索和實踐路徑。數字化無疑將成為城市更新裝上“加速器”。
搶跑的海納云,將帶給城市更新更多可能。(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光/文 宋新華/圖/視頻)
責任編輯:榮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