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氣溫回升,而強大的冷空氣和來勢洶洶的沙塵卻沒有隨著溫度升高而畫上休止符。
4月25日下午起,大范圍沙塵天氣再次影響我國多地。27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沙塵暴藍色預警。預報顯示,受冷空氣大風影響,預計27日8時至28日8時,新疆東部和南疆盆地、青海西北部、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等部分地區將出現揚沙或浮塵天氣,其中內蒙古中部局地有沙塵暴。
為何今年沙塵天氣一輪接一輪?本次沙塵天氣會產生哪些影響?針對相關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桂海林。
強度、范圍較弱,但北方很受傷
“從沙塵強度和影響范圍上看,本次沙塵天氣明顯弱于上一次過程(4月15日)。”桂海林表示,造成此次沙塵天氣的主要原因仍然是蒙古氣旋,但由于天氣系統強度、位置、移動路徑的差異,總體來說此次沙塵強度、范圍均弱于上次。
具體來說,由于本次蒙古氣旋位置偏東,移動路徑上沒有經過大范圍沙源地,因此物質基礎不夠充分,加上蒙古氣旋及其后部的冷空氣強度偏弱,大范圍的強風無法順利將沙塵吹離地面,并向更高空輸送,這也就造成了沙塵的起沙動力條件不足。
但2021年以來,我國華北地區已遭遇了5次大范圍沙塵天氣過程。
對此,桂海林解釋,我國北方地區春季溫度升高、地表解凍、土壤疏松,地理環境符合沙塵發生的條件。
中亞地區分布有大量沙漠、戈壁等干旱半干旱地表,我國華北地區緊鄰中亞干旱、半干旱地區,沙塵主要源自這些地區,當北方有強烈氣旋或強冷空氣帶來的大風途經沙源地時,便會在強風作用下,帶來能遮天蔽日的沙塵天氣。
桂海林介紹,從統計數據來看,春季是沙塵最頻發的季節(3~5月),幾乎占全年的60%至70%。“不過沙塵并不只是春季的特產,夏季也會出現沙塵天氣,只是強度不大、范圍不廣,所以關注度不高。”桂海林說。
全球變暖推動荒漠化
今年的沙塵較往年似乎更頻繁、強度更大,這是為什么呢?未來沙塵暴天氣是否會成為常態?
“總體來說,今春蒙古國以及我國內蒙古一帶2月中下旬以來氣溫持續偏高,降水偏少。”桂海林指出,3月以來,氣旋活動明顯增多,且氣旋及其后部冷空氣活動路徑正面影響華北地區,從沙源地到華北距離短。因此,大家感覺今年沙塵多、強度大,且幾乎每次沙塵均給京津冀帶來明顯影響。
桂海林認為,沙塵天氣其實是春季的一種正常天氣現象,它的多寡和具體的天氣系統以及下墊面等情況相關。
“全球氣候變暖后溫度升高、降水減少推動了荒漠化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沙塵會增多。”桂海林介紹,雖然我國荒漠化防治成效顯著,但荒漠化是全球性問題,需要世界各國共同治理,整體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才能有效減少沙塵的發生。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