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28日訊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2021年中國·山東(青島)博士后創新創業成果大賽新聞發布會上,正式發布《青島市博士后工作白皮書》。
發布會上,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胡義瑛表示,青島是全國較早開展博士后工作的城市之一,近年來在省人社廳的大力支持下,青島市博士后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而首次發布的《青島市博士后工作白皮書》,主要目的是總結回顧青島市博士后工作發展歷程,介紹博士后工作的青島創新和實踐,進一步匯聚全社會力量支持博士后事業高質量發展。
據悉,本次發布的白皮書分為前言、正文及附錄等三部分,共約1.9萬字。正文包括青島市博士后工作發展歷史沿革、創新實踐、經驗啟示、和下一步工作展望等四個部分。附錄主要介紹了青島市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山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青島市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的基本情況。
1985年,我國建立實施博士后制度。青島在全國率先探索開展博士后工作,早在1988年,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就獲批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這是青島市改革開放以來實施人才戰略、開發人才資源的重大舉措,正式拉開了青島市招收培養博士后高層次人才的序幕。
近年來,青島市主動把博士后工作融入城市發展的中心大局,探索建立“基地拓展、聯盟賦能、賽事驅動、園區加速”的博士后創新創業新模式,創新實施“博士后培養留青計劃”并不斷升級博士后培養政策。2019年、2020年,先后舉辦兩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成果大賽,激發了博士后創新創業熱情,促進了科研成果轉化。2020年,率先組建博士后平臺協作聯盟,有效推動了產融結合、人才聚集。同時,在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的指導下,由山東省人社廳和青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了紀念中國博士后制度實施35周年青島系列活動,并舉辦了2020年“博新計劃”創新創業青島峰會、山東省博士后創新創業成果博覽會等活動,建立了膠東經濟圈博士后平臺協作“1+5”聯盟,取得了良好成效。
截至2020年年底,青島市擁有博士后站118家(其中博士后科研流動站6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含分站)52家)、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9家、市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30家。累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4800余人,占全省的39%,累計出站(基地)留青博士后1700余人,留青率超過76%。累計向博士后設站(基地)單位和博士后人員發放各類資助(補貼)資金5.1億元,有力支持了博士后站和基地建設,加快了博士后人才的引進培養。青島市博士后人才中,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800余項,部分人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青島市拔尖人才”“青島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等稱號,這些人才為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促進青島科技興城、人才興市的核心力量。去年,在人社部、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對全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工作站進行的五年一次的綜合評估中,青島市10個流動站和7個工作站被評為優秀等級,優秀數量和總體成績均位居全省第一。
30多年來,青島博士后制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博士后群體已經成為全市創新型人才中的一支骨干力量。白皮書強調,青島博士后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得益于國家人社部、省人社廳的大力支持和指導,得益于各級黨委政府和全社會的指導和關注。博士后制度是國家改革開放的產物,也要在深化改革中實現更好發展。實踐中,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創新理念、平臺思維,加強平臺建設是提升博士后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徑。同時,優化人才發展生態是做好博士后工作的根本保障,著力營造有利于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吸引匯聚大量優秀博士后人才在青島建功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白皮書指出,下一步,青島市的博士后工作將繼續在人社部、省人社廳的指導和支持下,圍繞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博士后人才集聚為重點,以博士后人才留用為目標,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培育更具生機活力的創新創業平臺載體,打造更加優化的人才發展生態。重點圍繞加快形成全市博士后工作合力、加快打造博士后創新創業高端平臺、充分發揮博士后平臺和博士后人才社會作用三方面著力開展工作,力爭到2022年年底,全市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動站7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0家、山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30家、青島市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60家。(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任曉萌)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