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5月6日訊 中國海洋大學深遠海綜合科考實習船“東方紅3”在完成2021年度黃東海春季航次任務后,于5日返回青島。本航次是生源活性氣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組織實施的最后一個調查航次,航次的順利實施,標志著我國第一個系統研究海洋非二氧化碳生源活性氣體的重大基礎研究項目海上作業完成。

據項目骨干成員、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張洪海介紹,全球海洋釋放的甲烷、氧化亞氮、二甲基硫等非二氧化碳生源活性氣體影響著全球氣候變化及溫室效應,通過系統研究海洋生源活性氣體釋放,有助于加強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認識。生源活性氣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自2017年開始實施,期限5年。圍繞項目研究目標及其關鍵科學問題,海大共組織實施4個航次,并通過搭載其他共享航次執行科考10余次。航次執行期間,以中國東海和黃海為研究區域,聚焦海洋生源活性氣體,開展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沉積物、大氣環境等多學科綜合調查。

據了解,本航次歷經18天,共完成觀測站位61個,通過大面觀測、連續站觀測與走航觀測方式,開展了黃、東海海域多學科綜合觀測調查。張洪海說,在該項目的支撐下,全部航次共采集到“海洋沉積物-本體海水-海洋微表層-海表大氣及氣溶膠”等系列環境介質樣品萬余件/套,為研究不同界面生源活性氣體的遷移轉化過程提供了高質量的數據支持,為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背景下黃東海生源活性氣體及其氣候效應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據介紹,“東方紅3”船將在青島停留3天,8日再次啟航赴西北太平洋海域開展包括黑潮延伸體實時定點觀測系統建設、環境質量調查等在內的綜合科考航次。(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