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5月6日訊 家住青島市嶗山區、今年65歲的馬樹松是一位機械工程師,從單位退休后一直喜歡鉆研和動手制作,而且善于學習。2016年,他在青島市老年大學報名了鋼琴班,不但鋼琴水平日漸提高,還設計了一款“琴類微調裝置”,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發揮特長潛心研究
日前,記者在青島市老年大學見到了馬樹松,以及他設計的這款“琴類微調裝置”。該裝置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鋁合金外殼、轉動結合構件、傳動構件、手把木柄,裝置長度30厘米左右,重量大約800克,十分輕便。
“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每次看到調律師調節音準的時候都累得大汗淋漓,我做了一輩子機械制造,設計一款助力工具豈不是可以幫助他們。”說起發明初衷,馬樹松向記者介紹,他在學琴的過程中,發現調律師的調律工具就是一只扳手,采用的是人工單軸用力轉動方式,人工進行微調時用力很難控制,用力過大就會使琴弦拉斷,用力太小達不到調律目的,而且調律師隨著年齡的增長,用力方面就很難控制。“發現這些問題后,我又做了市場調研,國內國外都沒有更好的工具,于是產生了自己研發產品的想法。”馬樹松說。
馬樹松先是從理論上進行設想,經過反復斟酌思考,他設計好了圖紙,很快便投入到樣品制造過程中。“中間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空間尺寸的誤差、材料的選擇、精準度的把控,好在都一一克服了。”馬樹松說。
助理調律師工作獲贊賞
經過兩年多的鉆研,馬樹松終于完成了這款“琴類微調裝置”。“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將單軸擰動轉變成了手柄轉動,采用了特殊傳動,不但節省了力氣,而且精確度更高。”馬樹松拿起裝置邊說邊向記者演示,只見他一只手握住木柄,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旋轉,立桿也緩慢順時或逆時針轉動,由于采用大傳動比的原理,當手柄轉動幾圈后,立桿才轉動了1圈。木手柄的前端裝有金屬套連接,套筒上有幾十個間隔均勻的刻度,當手柄轉動1小格時,立桿最小轉動的角度,折算成距離0.22毫米。
“轉動結合構件可以根據不同樂器的螺絲形狀進行更換,特別適合單弦漲緊的樂器,真正實現了微調。”馬樹松說。他設計完這款裝置后,找到幾位調律師進行了實操,大家反響特別好。“這款裝置在包裝和外觀上面再進行一下優化,就可以投入市場,我相信前景無量。”
學中有樂生活精彩充實
馬樹松設計的產品受到廣泛推崇,他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學為結合的精神成為青島市老年大學師生學習的榜樣。
“通過幾年的學習,我的鋼琴水平日漸提高,目前彈幾首曲子不成問題,等我結業后還準備報名學習唱歌,那時候就可以自彈自唱了。”馬樹松笑道。他介紹,年輕時他就特別喜歡潮流的東西,曾經學習過油畫、詩朗誦、唱歌等,由于忙于工作都沒有經過系統訓練,退休后這些目標他都安排上了日程,準備一一實現,學習過程中他還會結合自身專業繼續探索。 (觀海新聞/老年生活報記者 張磊)
責任編輯: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