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姜琳來到新疆的第247天。
2020年9月1日,作為教育部第二批“萬名教師支教計劃”援兵團教師、青島市首批援兵團支教教師領隊,她和13名青島教師穿越魯疆3400公里路程,抵達烏魯木齊,開啟為期一年的援兵團支教工作。



從黃海之濱,到天山腳下,從青島市北區第二實驗小學教導處主任,到兵團第十二師中學語文老師、第十二師教育局綜合科副科長,圍繞文化潤疆、人才援疆,姜琳和其他青島教師一起帶著理想與期盼、責任與擔當、真情與厚誼植根兵團熱土。
247天倏忽而過,距離返青還有兩個多月的時間。雖然思鄉心切,但姜琳希望時間過得慢一點再慢一點,讓她能夠再多教給新疆的孩子們一個學習方法,能再與當地的老師多一次交流,能秉承一份熾熱的教育情懷書寫出一份亮眼的援疆答卷。

舍下家中二寶
心系新疆莘莘學子
5月1日,姜琳收到了節日的第一份驚喜——丈夫和小女兒特意飛往烏魯木齊看望她。雖然是第一次打卡美麗的烏魯木齊,但姜琳的丈夫和女兒并沒有過多游覽當地景點,因為他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看看姜琳和她工作的地方。5月的新疆,春意萌動,占地150多畝的兵團第十二師中學里面樹木蔥蘢、草地茵茵,小家伙游覽得津津有味,因為能和媽媽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看著丈夫和女兒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面龐,姜琳一時間感慨不已。
時針撥回去年8月底。在收到援疆支教的報名通知后,姜琳第一時間就在心里做了決定,“以往我就從新聞中了解到援疆老師的事跡,備受鼓舞,一直想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但是以前沒有機會。”可是家里的情況又擺在眼前——大兒子上初中,正是學業緊張的時候,小女兒還在上幼兒園,丈夫的工作也比較忙,家里還有四位老人。同為教育工作者的丈夫懂得姜琳那份支教的理想和信念,鄭重對她說了九個字:“你放心去,家里交給我。”丈夫的承諾和父母的支持讓姜琳徹底堅定了援疆信心。
2020年9月1日,帶著丈夫和父母的叮囑,帶著孩子的依依不舍,帶著青島教師的愛心和奉獻,姜琳踏上了飛往烏魯木齊的飛機。彼時,烏魯木齊剛從疫情中風險地區調至低風險地區。


踐行援疆使命
實現成績歷史性突破
青島市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讀書工程”先進個人、“課后網”授課名師、國家級優質課一等獎、市北區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翻開姜琳從教20年的履歷,每一頁都閃閃發光。來到新疆后,她迫切地想把山東優秀教育思想滲透在每節課中,將青島先進的辦學理念融入每個教育細節中,助推文化潤疆。
援疆期間,姜琳任教五年級語文課、書法課,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把孩子們的名字牢牢記準,孩子們也很快愛上了這位從海邊來的老師。考慮到部分學生基礎相對薄弱,姜琳積極推動小組合作教學,讓學生在互助學習的同時,增加成長中的合作體驗,激發內驅動力,逐步點燃學習熱情。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她從課前準備、課堂筆記、雙色筆運用等細節抓起,課余時間還利用微課、屏幕錄制為學生查漏補缺。
一學期后,姜琳就成了深受學生、家長喜愛的老師,所教班級的語文成績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達標人數由接班時的85%提升到100%,優秀率由接班時的35%提升到78%,在同年級中樹立了山東教育新標桿。
此外,姜琳還發揮業務專長,通過主題講座等方式協助兵團第十二師中學教研團隊、教科研團隊開展日常教研、教科研工作。在她的指導下,學校有6名老師獲2020年烏魯木齊市小課題立項,立項人數之多,立項學科覆蓋面之廣,為該校建校以來首次。兼任第十二師教育局綜合科副科長期間,姜琳注重發揮自身綜合協調、橋梁紐帶作用,助力做好教育部領導視察解說、魯兵交往交流交融、支教教師管理等工作,助力打造山東教育“援助品牌”,獲得高度贊譽。


維漢一家親
認下維吾爾族小親戚
姜琳所在的兵團第十二師中學是“民族團結一家親”示范學校,校內有來自喀什地區的300余名內初班學生,他們整體素質比較高,但是漢語知識相對有些匱乏。
姜琳在學校民族團結“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中,同當地教師一樣,與努爾薩古麗和伊斯坎代爾兩名維吾爾族少年正式“結親”。和兩個孩子溝通,了解生活上的困難,解決學習上的困惑,成了姜琳每周都要做的事。入冬后,姜琳還多次自費給兩個孩子購買御寒生活用品,在她看來,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學習上的輔導,更需要生活中的關愛。
去年11月,努爾薩古麗因感冒發燒落下功課,一度失去學習信心。姜琳知道后,每天到努爾薩古麗宿舍給她補課,從知識漏洞到學習心態和方法做了全面指導,激發了她的學習熱情。“姜老師不僅給我輔導功課,她的愛與正能量讓我愿意做更好的自己,全力以赴地去努力!”努爾薩古麗感動地說。
伊斯坎代爾性格內向,還有點小自卑,偶爾貪玩。為幫他走出困境,姜琳和班主任老師多次溝通了解,挖掘他的閃光點,用耐心和愛心重塑孩子的信心。慢慢的,這個男孩子變了,成績大幅提升,眼睛里閃爍著堅定和自信。


背后心酸不易
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當地教育局和學校對我們支教老師的生活照顧有加,我們在這里一切都好。”在姜琳的“輕描淡寫”中,冬天-20℃的氣溫、一年到頭干燥的氣候、2.5小時的時差以及緊張密集的工作節奏,聽起來似乎都是“很輕松”的事,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這個過程并不容易。
走上講臺,姜琳是深受歡迎的援疆教師。回到宿舍,她是一雙兒女的媽媽。支教期間,最讓姜琳牽掛的就是留守青島的孩子。2020年12月16日,小女兒因急性膿腫性闌尾穿孔住院手術。12月22日,因術后膿包不消散,又進行二次手術,前后共住院20天。正值兵團學校期末復習,姜琳內心的焦灼只有她自己知道。姜琳的丈夫囑咐她:“期末復習期間,兵團的孩子也需要你。孩子我自己照顧就可以了,你安心工作,不要向組織請假,要盡到援疆教師的職責。”那段時間,每晚和小女兒視頻連線時,懂事的孩子忍著高燒和劇痛,也自始至終沒有問一句:“媽媽你什么時候能回來?”
在高質量完成教學管理工作同時,高強度的工作也給姜琳的身體帶來了不可逆的損傷。支教期間,姜琳的貧血情況日趨嚴重,血紅蛋白指數降到了正常人的1/3。今年1月底,姜琳和援兵團教師放寒假返回山東,落地青島當天,她就被醫生要求必須立即住院手術,否則隨時可能因貧血而休克。按照醫囑,姜琳應該在術后第50天回青島復查,但考慮到要保證新學期正常開學,不耽誤教學進度,術后第30天,她就帶上厚厚一摞病例和核磁共振膠片,返回新疆,投入到了新學期工作中。
“每位援疆老師都不容易,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姜琳說,每一位援疆教師身后,都是家屬們無怨無悔的支持與擔當,有多少位援疆教師在新疆,就有多少個家庭在默默付出,作為教育工作者和家人,用實際行動支持援疆事業是份內之事。

【對話】
記者:我記得您曾說過,去烏魯木齊的飛機上您一直在思考三個問題。現在找到答案了嗎?
姜琳:已經找到了。(笑)
記者:那請您依次談一談吧。第一個問題是“為什么援疆?”
姜琳:把先進地區的教育理念帶到新疆,促進當地教育高質量發展。
記者:第二個問題是“在新疆干什么?”
姜琳:組織要求干什么就干什么,更具體一些是,為文化潤疆作出自己的貢獻。
記者:第三個問題是“在新疆留下什么?”
姜琳:我希望留下認真的工作態度、科學的教育方法、嚴謹的教研模式,以及青島老師對于新疆學生的一份愛。
姜琳:其實,現在不是援疆三問了,又加了一問:“從新疆帶走什么?”
記者:請問答案是什么?
姜琳:在新疆,我深深感受到兵團老師的質樸,和他們身上的那種“兵團精神”“胡楊精神”“老兵精神”,我想把這些帶回青島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當中。
來源丨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張琰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