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青島晚報報道了楊劍嶺、楊劍春兄弟倆將金元寶、萬元現金和一大捆存單完璧歸趙的事跡后,其所在的西海岸新區黃島街道號召居民向他們拾金不昧的精神學習,齋堂島街居委會特意將此前清理環境時清理出來的廢舊家具送給了他們,方便當作木材炒瓜子使用。

楊劍春弟兄倆起早貪黑趕集賣瓜子,頭頂烈日忙活一上午喝不上一口水。
生活依舊如往常一樣忙碌
“生活和以前一樣,昨天還完后感覺心里踏實多了。”6日上午接受記者采訪時,楊劍春表示,把物品還給失主后,終于睡了個踏實覺。此前,因為大額物品遲遲沒有找到失主,放在家里他們始終有些擔心,每天趕集出攤心里都不太放心。5日下午還給失主后,楊劍春又接到了客戶電話,需要購買瓜子,于是他開車送了一趟,回到家已是下午5時許。6日,他們沒有去趕集,因此,弟兄倆難得有一天清閑。閑不住的楊劍嶺一早就穿上衣服,和往常一樣,出門去尋找廢舊木材。
兄弟倆拾金不昧的事跡,已被小區居民所熟知,記者回訪時,居民們看到拿著相機的記者,馬上會指路:“肯定是來采訪拾金不昧的事情吧,他們住在那個樓上。”居民們告訴記者,兄弟倆在小區居住多年,平時就是個熱心腸,誰家有什么困難,如果找到他們肯定會幫著解決。雖然兄弟倆每天忙著趕集賣瓜子,在家時間不多,但鄰里之間見面,每次都會非常熱情地打招呼。

楊劍嶺不時地往炒瓜子的小爐里加著木柴,楊劍春守在集市攤位前叫賣。
街道號召向他們學習
得知兄弟倆拾金不昧的感人事跡,他們所在的齋堂島街居委會特意將整理出來的廢舊家具送了過來。這些物品中,包括廢舊的床、柜子等。楊劍春忙活到上午11時許,隨后開始做飯。楊劍嶺回家后,立即開始忙碌起來,將這些物品劈開。一直忙活到下午1時許,才上樓吃飯。有了此前的經歷,劈開物品前,楊劍嶺都會仔細查看一番。楊劍春表示,居委會送來的這些物品,正好可以用作炒貨的木料,夠用一段時間了。
得知兄弟倆的事跡,他們所在的西海岸新區黃島街道工作人員表示,看到青島晚報的報道后,街道社區立即關注到了完璧歸趙的楊氏兄弟,被他們的凡人善舉深深感動,號召居民向兄弟倆拾金不昧的精神學習。楊氏兄弟拾金不昧的感人事跡,正是道德力量的完美體現。西海岸新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西海岸新區通過健全培育機制、豐富宣傳載體、完善禮遇制度,釋放新征程道德力量,好人好事不斷涌現,道德典型層出不窮,目前,新區共有各類道德典型700余人,其中,國家級20人、省級71人、市級典型183人。
市委黨校教授劉文儉:
凡人善舉層出不窮是城市文明水平的體現
楊氏兄弟拾金不昧的善舉,也引起了市委黨校教授劉文儉的關注。他表示,拾金不昧是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對楊氏兄弟而言,平時以趕集賣瓜子為生,依靠自己的奮斗來創造幸福生活。他們身處勞動一線,深刻體會了賺錢不易,同時也知道財物需要用汗水來換取,樸素的美德根植于心。當撿到貴重物品時,他們站在失主的角度,以己度人,主動聯系歸還,彰顯了美德。對青島這座城市而言,近年來拾金不昧、舍身救人的凡人善舉層出不窮,這正是城市文明建設水平的體現,代表著城市的精神與特質。眼下,青島正在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如果說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是青島這座城市的外在,那么,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文明之風,則是這座城市最深層的底色、最優雅的氣質、最美麗的風景。(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徐美中)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