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當面聆聽總書記教誨,7年后學成歸來研發海洋新藥——
中國海洋大學秦沖:用“接地氣”的研究造福百姓
青年是最有創業激情和創新熱情的群體,青年人的奮斗是推動科技創新的蓬勃力量。中國要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青年就是沖在前面的“先鋒”。
5月5日,央視《焦點訪談》欄目以“奮斗的青春”為主題,報道了中國海洋大學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秦沖。這位今年34歲的青年人是中國海洋大學醫藥學院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目前正帶領團隊研究抗腫瘤新藥。“通過‘靶向蛋白降解’策略開展新藥研究,不僅能調控整個目標蛋白,還能進一步將目標蛋白‘打碎’,治療效果更好。”秦沖說。

“科研要以解決人們的實際需求為目標”
秦沖高中畢業于青島五十八中,2010年本科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應用化學系,2015年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藥物化學專業,2016至2019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做博士后研究,師從國際著名藥物化學家王少萌教授。
本科、研究生期間,秦沖攻讀的都是化學理論方面的專業,而博士后研究卻選擇了做抗腫瘤藥物方面的研究,這個選擇源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大學考察,秦沖被選為學生代表發言,曾當面聆聽總書記的教誨。
“總書記當時說,‘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聽了這段話,我很震撼。”秦沖說,“我們青年科研人員的價值觀決定了研究的初衷和方向,從那開始,我就在想我的研究應該更‘接地氣’一些,以解決人們的實際需要為首要目標,所以選擇了做抗腫瘤藥物的研究方向。”
2016年,秦沖赴美國密歇根大學深造。他說:“出國的時候我就想,要學習國際先進技術,帶回國內做有價值的事。”因此,2019年學成之后,面對青島市政府與中國海洋大學伸出的橄欖枝,秦沖沒有猶豫,選擇回到家鄉開展新藥研究,被聘為山東省泰山學者,獲得了人才綠卡,同時入選了中國海洋大學“青年英才”第一層次教授。
平均年齡27歲的學霸團隊“瞄準”抗癌新藥研發
學有所成,報效國家,實現人生價值,這既是秦沖的理想,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青年的囑托。在青島,秦沖的研究得到了人力、物力、財力等全方面的支持,300萬元啟動資金很快撥付到位,相關的研究人員也任由秦沖挑選。
正如海大醫藥學院黨委副書記、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棟華所說,秦沖的研究方向代表了我國新藥創制的領先賽道,通過引進這樣的人才,能真正把海洋藥物開發帶上新高度,為我國新藥研究贏得更多國際話語權。我國現代藥物研究奠基人之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等老前輩,也經常鼓勵和支持秦沖團隊的研發工作。管華詩說,總書記視察高校談的是教育問題,實際上是國家發展大計,年輕人肩負重任,要有所貢獻。
在各方努力下,秦沖的實驗室設備配備水平已經達到國際標準,為靶向蛋白質降解藥物的研究提供了高效率、高水平的設備保障。據悉,秦沖的團隊有20余人,其中包括5名博士、2名在讀博士以及10多名碩士及在讀碩士,平均年齡不到27歲。
集成全員力量加速研發進程,目前,秦沖率領團隊在結直腸癌、胰腺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領域展開了攻關,進展順利。“尤其是在結直腸癌新藥研發方向,我們已經有所突破,預計未來幾個月可確定候選化合物,此后便可繼續開展臨床研究。”他說。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創新藥物研發周期長、難度大,秦沖和團隊的研究就像探險者們在黑暗中尋找出口。雖然困難重重,但這支青年團隊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生逢盛世,肩負重任”的囑托,不斷奔跑,科技報國的宏偉志愿推動著他們砥礪前行。(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