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日訊 日前,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印發《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案例(第一批)》,全國共有10個案例入選,山東青島萊西市礦山生態修復及開發利用案例名列其中,為我省進一步動員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提供了典型示范。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的要求,此前自然資源部陸續出臺了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政策文件,各地可結合當地實際,積極探索利用市場化機制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有效措施。
萊西市院上鎮山口村北偏東約1千米處,曾是安山巖開采區,2008年礦山關停后,遺留廢棄大礦坑兩處,礦坑巖石裸露、無開采臺階,坡面角70-85度。多年的開采對區內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破壞,景觀受損嚴重。且坡體存在多處不穩定的危巖體,給人民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安全隱患。青島市通過自然資源政策激勵,提出“堅持政府指導、規劃先行、市場參與、多元化實施”的礦山生態修復“青島思路”,吸引青島大好河山葡萄酒業有限公司社會資本投入2億多元,自主投資完成了廢棄礦山綜合治理和周邊荒山土地整治,并建設了酒窖城堡、莊園酒店以及葡萄種植基地, 探索出“礦山治理+葡萄莊園”模式,實現了“誰治理、誰開發、誰投資、誰受益”,治理目標,在原采礦區建設成集葡萄種植、葡萄酒生產、文化展示、旅游接待、休閑度假功能于一體的九頂莊園。
“堅持政府指導、規劃先行、市場參與、多元化實施”礦山生態修復的“青島思路”在自然資源政策的激勵下應運而生,也因此吸引了社會資本的投入。在當地自然資源部門的指導下,企業將廢棄礦山核心區與周邊區域上下層全面開發、合理利用、因地制宜,修復了周邊生態環境,提高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引入高價值農副加工業,盤活了閑置和低效土地資源,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礦產開發引發的地質災害危害,消除對地形地貌景觀的破壞,讓廢棄礦山變廢為寶。(青報全媒體記者 王冰潔)
責任編輯 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