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勢!“一線”力量在青縱論創投新賽道
全球百余位大咖深度剖析行業最新動態和趨勢

■與會嘉賓發言。 柳 棟 攝
時代變局下,新機遇和新挑戰同步而來,資本與創新之間碰撞出改變未來的閃亮火花。
在5月7日舉行的2021青島·全球創投風投大會上,全球范圍內百余位行業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以及金融機構代表,深度剖析行業最新動態和趨勢。這場中國創投界的年度盛會上,洪泰基金、誠通基金、BAI資本、鼎暉投資、梅花創投等一線投資機構摩拳擦掌,它們將與中國的新經濟力量一同引領下一個黃金十年。
新機遇:資本市場迎來“小爆發”
對于受到疫情深刻影響的創業者和風投機構來說,2020年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是新一輪黃金時代的開端。
《全球創投風投行業年度白皮書(2021)》顯示,2020年全球風險投資總額達3130億美元,同比增長約7%,這是過去十年來投資額第二高的年份。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還顯示,2020年新備案的創投基金1688億元,較2019年增長47.3%,截至2020年末創業投資基金投資境內未上市、未掛牌企業的股權規模合計7880億元,較2019年末增長41.8%。
進入2021年,這樣的勢頭繼續高歌猛進。一季度,中國新經濟創業投資領域發生1391起股權交易事件,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達到60%,總融資額也增加了50%左右。
在亞洲最大的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268家公司在科創板上市,市值合計超過3.5萬億元人民幣,IPO融資達3450多億元人民幣。在香港交易所,截至今年一季度,已經有146家新經濟企業上市,募集的資金達到6822億元,占同期IPO融資的61%,其中有31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新加坡也成為亞洲的重要風投和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中心之一,在東盟國家VC交易總額中所占的份額超過半數。
新加坡交易所首席執行官羅文才表示:“盡管疫情肆虐,但新加坡的初創企業在2020年共獲得了55億美元的資金,在東南亞處于領先地位,幾乎是五年前的三倍。”
新賽道:高科技和新消費崛起
創投風投的爆發式增長,背后是計算機應用、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高科技力量在疫情之下的迅速崛起。
從行業來看,創投基金投資案例數量排名前列的是計算機應用、生物醫藥、醫療器械與服務、計算機與投資設備。
后疫情時代還有哪些新賽道被投資人所關注?比如碳中和,據測算,資金需求規模達到百萬億元人民幣級別,國家綠色產業發展基金、中美綠色基金等大基金都在踴躍參與;比如新能源汽車,知名互聯網公司已經悉數入局;再比如芯片國產化,融資額頻頻刷新一級市場融資紀錄。
“支撐中國的綠色低碳轉型,VC和PE一定會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認為,“現在綠色領域很多投資回報率并不高,政府的引導基金應該立足于長期和低收益的要求,甚至再加上必要的獎勵和激勵,有利于更好地發揮VC和PE的作用。”
布局新能源車產業鏈、先進制造、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國調基金,在2019年底和2020年初相繼領投了青島的特來電和卡奧斯。誠通基金總經理魏然表示:“國調基金二期將非常關注研發投入和硬核技術。生物醫藥、電子技術、新基建、新材料、現代服務業領域成長空間非常巨大,投資機會非常豐富。”
在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機構委員會主任李迅雷看來,除了高科技之外,消費也是很有潛力的賽道,“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中高收入國家,即將成為一個高收入國家,但是我們的儲蓄率高、消費低。中國經濟轉型未來肯定從投資導向轉向消費導向,消費行業板塊上市公司的表現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新趨勢:更加重視投早投小
蓬勃的創新創業浪潮,離不開海量的資本支持,而早期投資正是創投行業最薄弱的環節。
深圳證券交易所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李輝提到,近五年早期融資相較中后期融資比例有一定下降,2016年種子至A輪階段占比接近60%,2020年占比下滑至48.2%。“期待創投風投行業優化期限配置,激活源頭創新,深交所將在成果轉化、知識產權、投融資對接等方面與廣大創投風投深度合作,共同支持投早投小。”他表示。
對硬科技而言,尤其是半導體、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顛覆性領域,投資風險大、回收周期長,形成商業化和落地需要漫長的時間沉淀。
實際上,在國家鼓勵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背景下,不少城市都在籌備天使引導基金。國內較早的深圳天使母基金成立已滿三年,在投早、投小、投科技方面起到政策性引導作用。今年1月,蘇州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揭牌,為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發展注入優質“資本活水”。常州也設立60億元天使投資母基金,通過參股市場化天使投資子基金方式為初創期科技型企業提供融資支持。
青島在此次大會上發布的進一步支持打造創投風投中心若干政策措施,也凸顯了鼓勵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特征。新政策提出,對注冊在青島的創投風投機構投資青島種子期科技型企業的,按照投資額的10%給予獎勵,每家管理人每年累計獎勵金額最高500萬元。
“創投風投大會的引導意義非常重要。青島以創投抓住時代未來,過去兩三年從量變到質變,上了一個大的臺階。”洪泰基金創始人盛希泰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