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晚,央視財經頻道《生財有道》欄目播出《山水經濟看中國——山東榮成:回饋海洋 財路更長》,聚焦石島當地漁村通過呵護海洋,利用海洋而走出的“生財之道”。
春汛水暖,百魚上岸。二十四節氣之一的“谷雨”對于膠東漁民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谷雨過后沒多久便進入黃渤海伏季休漁期,漁民們也在禁漁期慢慢摸索著與海洋的生息契合之道。石島管理區寧津街道的東楮島村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漁家風情“生財道”
東楮島村面對的這片海域叫桑溝灣,禁漁期對這里的漁民收入幾乎沒有什么影響,海帶、牡蠣、鮑魚的養殖讓他們可以適時收獲。

海中一座半潛式多功能海洋牧場平臺,集水下觀光、海上休閑垂釣、海洋科普、海洋監測等多功能于一體。自2017年營業以來,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來。
采摘貝類、海上垂釣……游客們在此感受著漁家風情,也盡情體驗耕海牧漁的無窮魅力。特色海洋旅游也成為當地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用海草覆蓋房頂是膠東半島一帶獨特的房屋建造模式,作為一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濃縮著漁民們對大海的熱愛和對海洋生物的充分了解。
冬暖夏涼、堅固安全、防雨抗火又遮風……當地海邊的人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了遮風避雨的優良住所,護佑著世世代代的漁民在此生活繁衍。

如今,這些獨具漁家特色的海草房已成為東楮島等傳統村落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每到暑期,村內打造的海草房精品民宿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觀賞、居住。
呵護海洋“有新招”
地處黃海海域的榮成石島桑溝灣一帶,多年來一直以海洋生態保護得當、海水水質優良而聞名。而在東楮島村,海水更是遠超一類水質標準,即便如此,這里的人仍然在為這片海域的生態而努力著。

春光明媚,潛水員拿的一盤盤小苗,是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用十三年時間研究的成果——人工培育的海草苗。他們要把這些海草苗種到海底去。
海草大面積生長的海底,被稱作海草床,與紅樹林、珊瑚礁并稱為三大海洋生態系統,海草床為生物提供棲息、育幼場所,有利于海底生物多樣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

在全球海草資源日趨衰退的背景下,海草床的恢復和保護是重建其生態服務功能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如果僅僅采用挖東墻補西墻的移植方式,可能會對現有海草床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因此,海草的人工培育成為一條重要的途徑。
收集海草的種子,用種子萌發出幼苗,讓幼苗在人工環境下成活,成活后嘗試在自然環境中移栽……這樣的一系列工作,黃海所的科學家們整整研究了十三年,終于在最近有了階段性結果。就像稻田插秧一樣:用種子培育秧苗——把秧苗插入稻田——收獲。而人工培育海草苗也是如此,只不過收獲的是更好的海洋生態。
東楮島村,這個到海邊步行用不了3分鐘的小村子,以清澈的海水、干凈的沙灘、獨特的漁家風情,喚來了一批又一批游客。
如果說漁業是向大海的索取,那么當地的人們也沒有忘記給海洋以回饋,對生態環境用心的呵護,讓旅游產業在這里開出了新的財富之花。(來源:《生財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