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一碗人間煙火,飲一盅世道清歡。”青島作家王開生的新作《尋味四季》不久前由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這也是他繼《四方往事》之后的第二本作品集。之于作者而言,這本書的集結出版,是他從事餐飲酒店行業36年來走南闖北的美食經歷;之于讀者而言,可以從中品讀出不時不食的節氣與時令習俗,也可以將其作為按圖索驥、遍尋民間美饌的打卡地圖。

打撈民間美食記憶
《尋味四季》是一本美食散文集,按春夏秋冬四季劃分,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將個人味覺記憶與傳統佳肴的飲食文化融會貫通,將一道道既有地方特色,又能喚起情感共鳴的經典美食娓娓道來。如《立夏嘗三新》一文中,他寫到了舊時南京的應時習俗,“三新”分別是櫻桃、青梅和鰣魚,精細的江南人又將“立夏三新”分為地三鮮、樹三鮮和水三鮮。而青島的初夏,又有何鮮可嘗呢?文中寫道:“在我看來,青島人立夏時間應嘗的三鮮為樹之鮮櫻桃、地之鮮蒜薹和海之鮮蝦虎。”
南北相對,應時節氣,是作者著意注入的時空交融。北方選青島為代表,南方則以蘇州為主,兼顧揚州、鎮江、杭州、嶺南、西南、西北諸地特色,偶有涉及域外。書中,可以窺見作者對蘇州的偏愛,而青島則是他打小生活的城市,正如著名文史學者“姑蘇一葉”葉正亭所言,王開生“帶著吳地人精細的氣質,觀察、品味齊魯之地的大氣美食,自然就烹出了一道道兼備‘魯風吳韻’的時代美肴。”文史學者梁由之為該書作序:“親身經歷,多年積累,為本書特質。他又博覽群書,做了不少資料上的準備工作。敘說新鮮生動,文氣充沛,平靜節制,恰到好處,絕無耳食夸誕之辭,讀之有身臨其境之感。有料,有趣,引人入勝。坦率地說,閱讀效果,超過預期。”
青島美饌皆入書
王開生是土生土長的青島人,遍尋身邊美食是從小的愛好,也是職業使然。自1985年入職飲食行業,他既接觸過陽春白雪的高端飲食,又喜歡走街串巷,尋找那些隱匿在口口相傳中的蒼蠅小館。“從小嘴巴饞,有點零花錢,全都換成了零食和小人書”,誰也沒有料到,當年那個淘氣的饞小子竟然在這等身心的雙重滋養下寫就了如今的這本美食散文集。

青島本土飲食,自然是《尋味四季》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將其作為美食打卡地圖也并不為過,只不過有些館子和美食早已隨著時間的流逝只能留存在記憶中了。 “外埠涼皮涼粉的制作原料,以農作物為主,青島涼粉卻獨辟蹊徑,取天然海洋植物石花菜為原材料,本地人稱之為凍菜,其有鮮明的沿海地域特色。舊時,每至春節前,父親總要熬上一大鍋涼粉。”還有當年風靡一時的青島啤酒宮廣式燒臘明檔,“燒臘師傅來自深圳,因口頭禪是‘麻煩’,人送外號‘陳麻煩’。陳麻煩干起活來真不怕麻煩,是店里出了名的勤快人。燒臘工作間的砧板、抹布、刀具、工作臺,自早至晚干干凈凈、清清爽爽。”至于魯菜經典名肴芙蓉西施舌,原材料以西海岸泊里所出品質最佳……這些美食記憶,不僅僅是過往歲月滿足過口腹之欲的舌尖美味,更帶有彌散至今的市井人間的煙火氣。
“善待生活不薄自己”
現如今的王開生,身份跨界多元,號稱“半個書法家,半個作家,半個美食家”。因為職業的特性,他有更多的機會遍嘗各地美食,而寫字成文卻需要更多的時間刻意為之,“因為做餐飲,因為愛看書,所以也想在美食餐單的制作上做出點名堂來,總不能把大蔥炒韭菜這么直白的菜名提供給食客吧。”早在寫書之前,汪曾祺的文集、梁實秋的《雅舍談吃》、袁枚的《隨園食單》等都是他的案頭書,“翻了十幾遍,不止是讀書,更從中找到自己做美食的靈感。”
代表青島參加全省美食展會時,他將“青島八景”與本地特產巧妙融合,如 “琴嶼飄燈”原料為馬家溝芹菜和加吉魚片,擺盤上將小青島的白塔置于漁船船頭,不論是外觀視覺,還是菜品口味均無可挑剔,不僅摘得金獎,更被贊為“有如裝置藝術一般的精品菜肴”。
美食履歷中的高光時刻,加之平日隨時記錄心得,令王開生的書寫一蹴而就,“有人曾經說,人與人的差距,可能就在于下班后的兩小時。所以我下班之后,謝絕一切應酬,安心在自己的書房中讀書、寫字。”在《拿手菜》一文中他寫道:“在我的食經之中,居家之飯,正餐多少要有點兒儀式感。即使是家常便飯,也盡量搭配四碟菜式,以示正式。偶爾缺一,備用的松花蛋或雙黃鴨蛋便派上用場。如此方算得上善待生活,不薄自己。”最后這八個字,或許就是王開生美食人生的真諦。(觀海新聞/青島早報 記者 周潔)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