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4月10日2版

對于特殊教育中心的孩子們來說,朱玲玲與其說是老師,不如說更像“媽媽”
25年,她始終給殘疾孩子們“媽媽的愛”
“孩子們,這是鐘表,早晨8點怎么表示?”城陽區特殊教育中心七年級數學老師朱玲玲抱著教具鐘表走進教室,引導學生們認識時間。對于普通孩子來說十分簡單的一節課,在朱玲玲的班里,卻往往是一道“難題”,常常要學習一個多月。

朱玲玲利用課間時間和孩子們交流。(資料照片)
朱玲玲從事特教工作25年,默默無聞地守護、永不言棄地堅持、不厭其煩地訓教、盡其所能地幫扶。與其說她是老師,不如說她更像這些學生的“媽媽”。25年來,朱玲玲用媽媽般的陪伴換來了學生點點滴滴可喜的進步。
時光回到1996年,那時城陽區特教中心剛成立,剛剛參加工作的朱玲玲清楚記得新生報到時的情景:十幾個殘疾孩子有的滿院亂跑,有的在地上滾爬,有的甚至隨地大小便。孩子們情況各異:普通智障、唐氏、腦癱、多動癥、自閉癥、多重殘疾……這些孩子一人一個樣。面對此情此景,雖早有心理準備,但朱玲玲還是幾近崩潰。一名學生家長走到她面前,哭著說:“老師,你得幫幫我,我們家有兩個這樣的孩子,真的是太難了。”震驚、錯愕,強忍住淚水,朱玲玲堅定了留下來的信念。
那時的學生都住校,朱玲玲開始了與學生同吃共住的生活。六七歲的殘疾孩子初次離開家,心中充滿焦慮恐懼,尿床是常有的事。遇到學生哭鬧不睡覺,她便陪伴在側,講故事哄睡。早晨起來,孩子們不會梳頭穿衣,往往都是衣服穿反了,褲子穿擰了。二十歲的朱玲玲擔起了“媽媽”的角色。她將學生逐一拉到跟前,幫他們梳頭穿衣,教他們端碗拿勺,領他們去如廁。然而,常常這個衣服剛穿好,那個頭發又散了;這個勺子剛拿起,那個菜湯又灑了。全天候的照顧與陪伴,朱玲玲幾乎沒有喘息的時間。
特殊教育重在教學生基本的文化知識和生活技能。25年來,在課堂教學中,朱玲玲積極探索“玩中學、學中玩”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科特點和孩子的接受能力自制教具。為了幫助孩子們學會系鞋帶,她利用休息時間用廢棄紙盒做成“鞋”。為了糾正學生的發音,她編排口舌操,利用每個課間和孩子們交流。她創新“情境教學法”,把每一堂課布置成一個微型生活場景,將學生的日常生活錄下來進行剪輯,通過情景再現,鍛煉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提升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孩子們學會了扣扣子、系鞋帶,對普通孩子來說這只是尋常的技能,卻讓殘疾孩子的家長看到后喜極而泣。給孩子們講故事,朱玲玲的素材來源之一就是黨史。她會摘抄一些中國共產黨員堅韌不拔、艱苦奮斗的故事,再用適合孩子們的語言講述,告訴他們,只要堅持,就離夢想更近一步。
黨員檔案
朱玲玲,女,現為城陽區特殊教育中心七年級數學老師。她堅持特教工作25年,幫助一個又一個殘疾學生自食其力。她被教育部授予特教園丁獎稱號,先后獲評青島市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趙 黎)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