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5月17日2版

青島黨史宣講走“新”更走“心”
開展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的宣講活動,打造有時代特色青島特色的宣講模式
為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連日來,青島精準把握受眾需求,以“小切口、大格局、正能量、易傳播”的方式廣泛開展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的宣講活動,打造有時代特色、青島特色的宣講模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新”更走“心”。
目前,已在市級層面組建了由28名成員組成的“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師資庫”,為全市黨史專題宣講工作提供協調服務。把黨史宣講相關課題充實到2021年度《青島宣講·自助菜單》,為基層單位選課、精準對接提供參考。指導各區市各系統,開展各具特色的宣講活動,推動黨史專題宣講向基層、向群眾延伸。
“微宣講”:講活黨史講透使命
為豐富學習教育形式,增強學習教育效果,青島以微黨課的形式開啟宣講新模式。市委宣傳部等8部門聯合開展“中國夢·新時代·跟黨走”百姓宣講和理論宣講活動,同時,開展“唱支山歌給黨聽”征文活動。市委組織部組織開展“‘百人、百堂、百部’話百年風華”微黨課大賽,通過各級黨組織積極參與,推動形成“帶頭講黨課、人人講黨課”風氣。
青島市直機關特色微黨課決賽日前在市農業科學院廣場火熱上演。近3個小時的時間里,選手們緊扣“百年薪火傳,先鋒耀島城”主題,展示了一堂堂接地氣、有感情、有溫度的微黨課。這些黨課通過情景劇、相聲、舞蹈、快板、歌曲、小品、詩朗誦等喜聞樂見的形式,生動地呈現在黨員群眾面前。
中建八局四公司即墨閻家嶺社區改造項目工地在工期緊、條件簡陋的情況下,把黨史學習教育植入早班會,打造“10分鐘工地課堂”。青島大學、青島寧安路小學等大中小學校把講黨史作為“開學第一課”,創新豐富思政課形式和內容。
實景宣講:讓紅色記憶更生動
“一個場景、一件文物、一張照片、一段史料”……讓黨史知識真正“動”起來、“活”起來,成為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身邊的歷史”。市北區四方街道組織開展“小小郵票寄黨情、黨群一家憶黨史”主題黨日活動,集郵愛好者將黨建題材郵票按照紅色足跡排序,加以上萬字的注解,宣講中國共產黨百年的歷史變遷及豐功偉績。
茶葉是即墨區鰲山衛街道鰲角石村在1997年由黨支部帶領村民發展的產業,近年來,街道以建設梅茶園為定位,在打造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創新城鄉融合發展機制的“齊魯樣板”中率先邁出新步伐。該村開展“一杯綠茶,講述一個紅色故事”活動,游客和村民喝著綠茶,聽村莊的老黨員們講述紅色故事。
文藝宣講:接地氣聚人氣揚正氣
以藝術的形式宣講黨史,在寓教于樂中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團市委在青少年“紅色大講堂”活動中打造“黨史校園劇”,選取從1921年至2021年百年間不同時期的11個黨史故事,邀請專業編劇編寫成舞臺劇本,通過精彩演出,引導青少年感受、尋找黨史故事中的精神力量。
城陽區打造音樂黨課,主講人在每一首紅色經典音樂結束后講述創作背景,讓觀眾在動人故事和美妙旋律中感悟光榮傳統的力量。李滄區成立“銀齡黨史宣講團”,成員由李滄區退休老干部、老軍人、老工人、老市民等 400余人組成,平均年齡65歲。宣講團以“紅歌頌黨情”,將黨的百年奮斗史唱進百姓心窩。
流動宣講:在行走中傳承紅色基因
將黨史宣講融入日常生活,讓學習教育無時不在、無刻不有。
膠州市開展“流動紅色校車”黨史故事宣講,以298輛校車為載體,由各校車照管員在上學、放學途中為1.8萬乘坐校車的學生講解紅色故事、開展紅歌學唱。李滄區虎山路街道在各個社區樓院開設“板凳課堂”,利用茶余飯后閑暇時間,組織黨員開展學習交流活動,將黨課從“室內”延伸到“室外”,動員黨員從“聽眾”變身“主講”。“板凳課堂”不受場地限制,群眾聚集在哪里,就把課堂設在哪里,若干個小板凳圍一圈,就是一個小課堂。
云宣講:引導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通過新媒體手段,將“面對面”延伸至“屏對屏”,打造立體式宣講模式,引導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青島市大中小學開展“同城大課堂”活動,日前,山東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羅公利以“重溫百年黨史,見證青島百年”為題,講授了第一堂示范課,吸引了在青高校10余萬名師生線上觀看。團市委在各行業各領域青年群體中開展“青春與信仰同行”青年讀書分享會。為深化學黨史分享交流,建立“學黨史·正青春”線上分享群,每個群配備一名黨史青年宣講員進行講解答疑,通過線上互動的方式激發青少年學黨史熱情,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琪琪)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