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5月17日2版

改革先鋒周明金走訪800個村莊,總結提出“三配套”經驗雛形——
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增收致富
“老劉,今春雨水不錯,再為社員進一步提供技術指導,看來又是一個豐收年呀!”已退休8年的周明金還是不斷操心農田里的事,5月10日一大早,他便來到了萊西院上鎮麗斌合作社了解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情況。“30年過去了,想當年調研‘萊西會議’經驗時,我還和這里的村民一起耕地呢!”
談及“萊西會議”經驗,老周打開了話匣子。

周明金講述“萊西會議”經驗誕生過程。
上世紀80年代,農村開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土地分配至農戶后,黨組織功能弱化甚至邊緣化,國內部分村莊的《村民自治條約》中甚至沒有“黨員”二字。農村還需不需要黨支部?彼時的萊西也迫切需要一個答案。“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在爭得萊西縣委同意后,我們便開始在萊西尋找可深挖、有典型性的試點村莊。”周明金說。
在調研的過程中,如何讓老百姓開誠布公說“心里話”,而不是流于表面說“奉承話”,讓周明金動了一番腦筋。“我們騎上自行車、帶著鋪蓋去村里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走的時候還給他們交上糧票作為飯錢。”周明金告訴記者。
在走訪800多個村莊、談話近萬人的過程中,周明金于后莊扶村、李家疃村在黨支部的帶領下發展集體經濟提高村民收入,牛溪埠村利用村民議事會制度進行村民自治等成功案例中得到啟發。
周明金和同事逐步理清村級組織建設的基本思路,總結提出“以黨支部建設為核心,做好村級組織配套建設;以村民自治為基礎,做好民主政治配套建設;以集體經濟為依托,做好社會化服務配套建設”的村級組織建設工作法,并在全縣實踐,形成了“三配套”經驗雛形。
1990年8月,中央五部委在萊西聯合召開全國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萊西會議”)。會議總結和推廣了萊西加強以黨支部為領導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的經驗,從理論、政策和制度上確立以黨支部為領導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工作格局。
30年后,在周明金曾經騎著自行車挨個村調研的土地上,一個又一個致富的故事接連不斷地演繹。
馬連莊鎮規劃建設金銀花等13個現代農業園區,21個村莊受益,帶動增加集體收入100多萬元、群眾收入350多萬元;河頭店鎮龍泉湖片區在庫區搬遷過程中配套規劃了農村CBD等產業園區,農民有所居、有所勞、有所養,獲評全省人居環境范例;水集街道探索建立“市場+基地+會員”的專業托管模式,帶動上萬村民致富……
“現在我仍時常想起30年前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時村民傳遞給我的那種渴望致富的強烈信念,時光荏苒,如今村民勞動致富的強烈愿望也澎湃著我的內心。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學黨史、悟思想的過程中,也再一次讓我堅定了服務老百姓,造福老百姓的使命,我希望能發揮余熱,讓新時代的‘萊西會議’經驗永遠奔跑在路上!”周明金說。
黨員檔案
周明金,男,萊西市國土資源局黨組原書記,原萊西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是萊西會議經驗的實踐創新者,曾榮獲改革先鋒稱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英歌 通訊員 馬陽陽 胡杰)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