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5月17日訊 “肆意”不是無所顧忌地彰顯放縱與憤怒,而是一種建立在篤定的自我認知基礎上的自由成長的生命力。5月16日,五位生長生活于不同地域的藝術家的作品聚首青島德昌阿特現代藝術空間,以一場主題為“肆意“的聯展詮釋不謀而合的世界觀,帶來一場學術氣質的有內涵的架上藝事。這一開設在昌樂路文化市場一端的隱秘展館就此正式對外開放,在窗外一片商業浮華及電鋸喧囂聲中兀自獨立,呈現當代藝術的治愈系表情。

德昌阿特現代藝術空間位于昌樂路文化市場5號文物樓的頂層,需先從樓側的露天臺階拾級而上,再乘一部僅標注有A端與B端的直梯抵達,隱秘度像是這座城市中當代藝術生存境況的隱喻。位于B端的展覽空間不算大,卻因為頂層斜梁的區隔令作品自然擁有了相對獨立的墻面,幾扇高窗透入自然光,與展線射燈的光線交織,為觀者帶來與作品更相契合的情境氛圍。

站在展廳入口處遠遠地便能看到現居廣州的藝術家林繼昌的《騎行圖》,虛無飄渺間奇獸載神女疾馳的幽影,透露遠古神話的原始樸拙氣息;同樣來自廣州的許東生,有一種與林繼昌近似的神秘氣質,看他的作品猶如跟隨藝術家進入某一既抽象又具象的神秘莫測的場景,其間雖晦暗,卻總有光的映照,有時還有暗香浮動…紛亂猶如蛛網的線條在記者看來,則像是現實與虛擬時空交錯的界線;五位參展者中唯一的女性,青島的王清華,畫作中也屢見虛幻中的神靈之形,據說這與她一直鐘愛中國傳統典籍有關;生活在鄭州的郝云,畫面中的物象單一而純粹,溫暖平靜的情緒撲面而來。策展人林竹建議觀者在看他的作品時摒棄一切雜念,只靜下心來專注于畫面本身,“然后你會接收到一種生命的訊息,像呼吸,好的作品就是這樣,你能感知它傳遞給你的氣息,獲得一種共情”;現居青島的葉明,在攝影作品中疊加染色,那些現實中的海邊山石圖片,經過局部的染色雕琢,被賦予了新的形象和內涵,讓人聯想起宋元山水的意境。而葉明告訴記者,他是在運用此種方式抗拒攝影的機械復制方式,也是在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攝影藝術語言中尋找一種可以結合的獨屬于自己的表達。

在策展人林竹看來,這些藝術家的個體表達都遵循一個自我療愈的方向,“真正的肆意不是放縱,而是具有可控性的,能夠身處周遭的嘈雜依然有所為,以一種健康的生命態度,用藝術的方式溫暖并消解現實中各圈層之間的隔閡和冷漠,達至精神的自我療愈。”

“我一直希望能夠做一個藝術沙龍,讓藝術家們交流,相互沖激,相互引導、碰撞、互動,共同推進青島的當代藝術發展。這里應當是一個‘當代畫廊+公共藝術空間‘的定位,能夠定期舉辦藝術活動,包括文學詩歌音樂交流活動。”他希望這個“以草芥之力鼓搗出來的藝術活動空間”,能夠有更多藝術家加入進來,成為世俗的混雜的洪流中的一股清流,即便渺小,依然追尋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