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5月23日訊 城市與高校雙向賦能。近日,在青島舉行的第56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上,第二屆中國城市與高校發展大會論壇舉行。與會代表共同探討高校與城市的融合、創新、共贏。
城市是高校最直接的外部環境,城市的建設發展直接影響著高校的生存和發展。城市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文化結構,也直接影響著大學學科專業的設置,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類型層次和結構。與此同時,大學也在支撐著城市的發展繁榮進步。沒有大學的文化引領、人才支撐,城市的獨特文化品味和經濟社會發展就難以彰顯。
浙江農林大學校長沈希教授認為,有作為才有地位。大學從政府、社會企業中獲取辦學資源的能力,取決于大學的辦學水平。城市是資源的聚集地,大學如果要有所作為,就必須融入城市,在與城市的共生互動中吸取政府、社會、市場的力量,獲取更多的辦學資源,實現大學高質量發展。 現代城市發展需要建立擁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大學唯有密切關注城市發展的方向和重點,緊跟現代科技發展的前沿,找準自身的位置,才能發揮自身的優勢,拓展新興產業,助推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杭州市正努力打造新時代美麗中國的樣板,浙江農林大學建立了美麗中國設計研究院,重組茶學與茶文化學,一二三產融合,積極融入杭州建設。
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副校長兼蘇州校區校長、澳大利亞工程院和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教授講述了東南大學與蒙納士大學近期的合作與未來的機遇。他表示,產是商業化,工業需求帶動產和學。新型的產學研結構,要通過專業研究所來進行。學校的創新基地培養研究生的方向,要密切聯系地方產業,比如其所在學校專業在高能環境、“雙碳”領域都有涉及。
日本長崎大學校長特別輔佐、國際交流擔當多田彰秀教授用長崎大學的例子講述大學如何促進城市的發展。長崎大學的前身是醫學專科學校,太平洋戰爭結束時,長崎大學開始專注于研究放射暴露醫療療法。學校除了給學生提供課程,還面向長崎市的居民開放主題演講和專家討論。教育系教師為市民提供如何種植植物、如何高質量進行小學和初中教育、如何改善特殊教育的課程。近期學校還對居民提供了新冠肺炎病毒相關知識的線上課程。長崎大學和高中開展合作,為高中生舉行夏令營,比如請數學教授提供通俗易懂的課程和講座。學校的醫科博士生會在假期深入社區服務,貢獻社區等。(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趙黎)
責任編輯:劉麗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