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5月24日6版
魂系海洋
1991年10月22日中午,年僅36歲的青島海洋大學講師、優秀共產黨員葉立勛在威海鏌铘島海域帶病潛水進行海洋資源調查時不幸以身殉職,29歲的同校青年講師、留日博士王成海在營救他時,因體力不支,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噩耗傳來,巨大的悲痛迅速籠罩了青島海洋大學、青島這座山海之城。
翌年1月22日下午,青島市學習王成海、葉立勛烈士事跡大會隆重召開,會上宣讀了山東省政府批準王成海、葉立勛為革命烈士和省委組織部關于批準追認王成海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批復,青島市委、市政府《關于開展學習王成海、葉立勛烈士英雄模范事跡活動的決定》。會后,學習王成海、葉立勛烈士英模事跡的高潮在全市范圍內迅速掀起。
今年正值建黨百年,也是王成海、葉立勛烈士犧牲30周年,中國海洋大學海鷗劇社的演職人員正加緊修改排練經典保留話劇——《海之魂》,以此致敬兩位為探索海洋奧秘而英勇獻身的烈士。
“不知道天堂的路是否好走,不知道大海中的靈魂能否安然入睡,他依舊思念著祖國,思念著妻子,可是一切都結束了”。這是有著89年歷史的中國海洋大學海鷗劇社的經典保留話劇——《海之魂》里的一幕,講述的是該校青年教師王成海在進行海洋資源科研調查時,為營救同事葉立勛而不幸犧牲的事跡。
《海之魂》作為海鷗劇社的經典劇目之一,已上演20多次。近期,海鷗劇社的成員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溫王成海、葉立勛的故事,因為6月海大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晚會上,《海之魂》將再次上演。他們不斷修改劇本、反復排練,希望為觀眾還原最真實的故事,讓舞臺上的故事可以走進觀眾的心底,以此致敬兩位為探索海洋奧秘而英勇獻身的烈士。
除了話劇,向兩位英烈學習的活動也經常在海大各學院定期舉行。雖然他們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1991年10月22日,但是在海大人的腦海里,這是兩個永遠不會磨滅的名字。

《青島日報》刊發報道王成海、葉立勛烈士事跡的長篇通訊《情寄中華 魂系海洋》。

《青島日報》刊發青島海洋大學師生員工學習王成海、葉立勛烈士事跡的報道。
獻身海洋
1991年10月22日,一條令人難以接受的消息猶如晴空炸雷震顫了青島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前身)師生的心——年僅36歲的講師、優秀共產黨員葉立勛在帶病潛水進行海洋資源調查時,不幸以身殉職;29歲才華橫溢的留日博士王成海在營救他時,因體力不支,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噩耗傳來,巨大的悲痛迅速籠罩了海大校園。

葉立勛
威海鏌铘島位于膠東半島東南角,一尊刻著“中國領海基準點”的方石就鑲在島子的盡頭,眼前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蒼茫黃海,站在那尊方石旁放眼遠眺,約600多米遠的海面上并排著3塊礁石,當地漁民稱它們為大老雕、二老雕、三老雕,因為這一帶海況復雜,水下暗流莫測,時有漁民在這兒遇難。
葉立勛、王成海他們對鏌铘島淺海資源的調查,就是在三老雕內側的深水處進行的。調查小組在這一帶礁石區共設立了8個斷面40個潛水調查站,已完成了4個斷面20個站的調查任務。水產學院教授曾曉起回憶說:“他們遇難的細節,我們當時同行的同事實在不忍心復述了。”那天葉立勛還患著感冒,發著燒,肩背帶著扭傷。王成海前一天因身體不適嘔吐,打了一針,身體尚未恢復,一上午又潛水9次,體力幾乎消耗殆盡。潛水工作本應雇潛水員下水,但治學態度嚴謹的王成海、葉立勛為取得第一手資料,堅持親自下潛采樣。一般人下潛時,腰部只捆4公斤鉛塊,并且捆綁的帶子系的是“活扣”,王成海、葉力勛為延長在水下停留的時間,寧肯多加些鉛塊,而且為避免鉛塊脫落,干脆把帶子系成“死扣”。
中午12時左右,意外發生了,正在潛水的葉立勛突然在十余米遠處露出水面,邊仰泳,邊招手,并大聲呼喊,不知什么原因頭上沒戴面罩。王成海第一時間向葉立勛游過去,驀地,他意識到呼吸器未含在口中,試圖將背后的呼吸器甩到胸前,因風浪太大未能成功。船上的人預感到危險已降臨,慌亂中任一平老師匆忙扔出取樣框施救,但王成海沒有抓住,再也未能浮上來。船上的人駛近葉立勛,手持船篙救援,可惜竹篙短了一節,就在這一瞬間,葉立勛也沉了下去。
“他們年輕有為,本應是學科的未來,卻英年早逝,他們不應該離開得這樣早。”每個認識他們的人都這樣說。兩人罹難的消息傳到青島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漁業資源教研室時,和他們一起工作多年的老師們沉浸在一片悲慟之中,教研室主任陳大剛教授哭得像個淚人:“兩位年輕人可以說是工作狂、科研狂……他們是我們的希望,是我們的頂梁柱!這么年輕就走了,我有愧。”
1992年1月22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在人民會堂隆重召開青島市學習王成海、葉立勛烈士事跡大會,號召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積極響應省委、市委號召,迅速在全市范圍內掀起一個學習王成海、葉立勛烈士英模事跡的高潮,各界代表2000余人參會。會上,市長俞正聲宣讀省政府批準王成海、葉立勛為革命烈士和省委組織部關于批準追認王成海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批復。青島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黨總支副書記于振江,教師張瑾、張靜先后介紹了王成海、葉立勛英雄模范事跡。市委副書記劉鎮宣讀市委、市政府《關于開展學習王成海、葉立勛烈士英雄模范事跡活動的決定》。
同一天,省委、省政府作出《關于開展向王成海、葉立勛同志學習的決定》,號召全省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黨員干部深入開展向兩位烈士學習活動。
1月28日,青島海洋大學隆重舉行向王成海、葉立勛烈士學習動員大會。31日,新華社報道,國家教委發出通知,要求教育系統開展向優秀教師王成海、葉立勛學習的活動,并決定授予其“人民教師”光榮稱號。
1992年3月初至6月2日,王成海、葉立勛事跡報告團先后在青島、濟南、泰安、天津、煙臺、浙江等地,為高校師生、黨政機關干部、中小學教師、科研單位的科技人員作報告30場,聽眾4萬余人。葉立勛母校、青島三十九中師生聽完報告后,當場命名“葉立勛班”。省高教工委為駐濟27所高校組織了一場報告,會場設在濟南體育館,聽眾8000多人。應王成海母校浙江水產學院和家鄉淳安縣領導邀請,報告團前往報告,介紹王成海、葉立勛烈士事跡,并慰問王成海烈士親屬。
“我的事業在祖國”
1982年9月,來自浙江的王成海考取原國家教委委托青島海洋大學代培的出國研究生,于1983年10月赴日本函館北海道大學水產學部攻讀水產養殖學。在日學習期間,王成海在給未婚妻的一封信中說道:“我打算5年學成之后,回國建立一個富有我國特色、吸取日本及其他國家長處的人工魚礁綜合研究機構,開發和更好地利用我國的海洋資源。看來我的名字已決定了我的命運,一生永遠與大海打交道……”

王成海
“我的事業在祖國。”當年王成海在日本完成學業答辯后接受《北海道新聞》記者采訪時,曾響亮地這樣回答過。1989年3月,王成海順利獲得日本水產學博士學位,報國心切的他謝絕了美國夏威夷大學高薪聘請和導師佐藤修的挽留,義無反顧地于4月回到祖國。回國后,先后承擔了青島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山東海島資源綜合調查、鳥蛤人工繁殖的研究等3個科研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海膽覓食行為及其環境生態的研究,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海膽行為及其環境生態的研究”等科研任務。1990年他赴海南參加海水魚蝦苗培訓實驗研究期間,歷盡艱辛,收集到杜氏獅魚的第一手資料,據此撰寫的論文《海南杜氏獅魚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在我國尚屬首發,為海南增養殖這種經濟價值很高的魚類提供了科學依據。
王成海熱情樸實,待人誠懇,肯吃苦耐勞,又樂于助人。他舍生忘死搭救葉立勛的行動,是他崇高品質使然。學校每每有外賓來訪,他總是隨叫隨到,擔當翻譯;學校“東方紅”海洋調查船螺旋槳被漁網纏住,他有求必應,潛到水下,割掉漁網,分文不取;他見多識廣,資料齊全,無論哪位同仁在業務上遇到難題,都慷慨相助;不管那位導師的研究生作論文,凡是請教他,他都親手修改。
潛水作業,是進行海底調查研究的基本功。但因條件的限制,學校還未能開設潛水訓練課。同事曾曉起記得,王成海是學院唯一會潛水的老師,山東省潛水調查規范也是他制定的。節假日里,他東奔西走借來潛水工具,對學生進行潛水訓練。借來的潛水衣有的壞了,他把壞的穿在自己身上,讓學生穿好的潛水衣;秋日的海水是冰涼的,為了學生安全,他只讓他們每次下水訓練兩分鐘,自己在水下一待就是四五個小時……
葉立勛雖然與王成海的經歷不同,但報效祖國的愿望同樣強烈。1988年4月,在青島海大水產學院漁業資源系任教的葉立勛被派往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進修漁業資源的次級生產力課程,這是一門“缺門”專業,那時他剛剛被批準為中共預備黨員。
學習期間,他十分刻苦,善于動腦,聯系國情,不盲目照抄。除了學習理論技術方面的知識,他還特別重視到當地漁業、水產部門實地考察,全面了解發達國家的科技應用及生產管理。葉立勛所在的學校附近有一個農業研究所,假期聘他做些培養微生物的工作,因研究所看中他的技能,試圖讓他長期服務,年薪在一萬澳元以上,接受這項工作對他來說輕而易舉,但被他果斷地回絕了。他在給家人的信中說:“我是拿國家的錢來學習的,無論如何不能干這種損害國家利益的事情。”
他交出了一份“高分”論文,從課題設計到實驗結果,再到論文完成,連同論文的邏輯結構及高水平的英文表達能力,都讓導師非常滿意。當葉立勛的進修學習即將結束時,澳大利亞定出新規,同意延長中國留學生歸國簽證期限,并給予優惠待遇。1989年8月,葉立勛謝絕了導師的挽留和澳大利亞的優厚待遇,毅然決然地按期從國外歸來。在他所有的行李中,最重要的莫過于那箱子資料了,為盡早將澳大利亞的海洋生物知識介紹給國內同行和學生,他還千里迢迢,費盡周折,耐心地向海關申請,帶回8盤教學用的海洋生物錄像帶。這些專業資料和課程資源,給當時師資薄弱的海大漁業資源專業注入了清新而強勁的活力。
1986年5月,海大水產學院新開設了漁業資源專業,此時葉立勛剛從學校科研處調至水產學院任教,領導征求他對開設“浮游生物與底棲生物學”的意見,這是一門108學時的大課,也可以說是兩門課,并且距開課僅有1年時間,他毅然接過了這門既無教材又缺乏設備、標本和掛圖的新課,并潛心研究資料、閱讀專著,利用一個暑假和一個寒假,編出一本30多萬字的講義,繪制出了一套浮游生物與底棲生物圖譜,還親自劃著小舢板出海采集標本,如期開課,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葉立勛英俊瀟灑,才華橫溢,講課生動形象,風趣幽默,成為許多學生崇拜的偶像。他從澳洲帶回的那些海洋生物錄像帶在課堂上播放,他在旁邊為同學們翻譯,那些學術性很強的知識,經他翻譯后變得通俗易懂,妙趣橫生。“那時候潛水調查還沒有正規的水下相機, 葉立勛便自己設計相機的防水設備,再找工廠做出來。”曾曉起說。他生命的樂章仿佛永遠是高亢的、緊張的。他是教研室副主任,還擔任過黨支部組織委員、工會委員,人們都說他有一種極強的凝聚力,能將教研室的同志團結成一個戰斗集體,在這樣的集體里,哪怕工作再累,每個人都感到心情舒暢。每當師生有什么困難需要解決時,他都會適時走進你的工作、學習或生活,幫你排憂解難,大家都親切地稱他“常委”。
1990年9月,葉立勛接受大連一家企業關于“網箱研制鮑魚底質的調查及解決污染的辦法”研究課題后,先后5次到大連進行實驗采樣,可以說勝利在望了,當大連方面又來信請他去做最后一次采樣以便得出調查結果時,沒想到他高亢、緊張的生命樂章已經畫上了休止符。
未曾忘記
王成海、葉立勛的生命雖然是短暫的,然而,他們非同尋常的人生經歷卻為今天的海大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摯愛大海,愛得熱烈,愛得專注,愛得深沉。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入海藍”,這是他們一生最好的寫照。他們的意志鍛造了海大人的品格。海大人沒有忘記他們,在青島革命烈士紀念館和海大校史館均有兩位英烈的事跡介紹。每年清明節,水產學院的老師們都會帶領新生們前去祭奠。

王成海、葉立勛在威海鏌铘島海域做海洋調查時的合影。
今年是兩位烈士犧牲30周年,正值建黨百年,海大水產學院各學生黨支部在支部中深入開展向王成海、葉立勛烈士學習教育活動,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水產養殖本科生黨支部黨員李海程說:“科研資料稀缺,他們就親自出沒風波里,用血肉之軀從涌浪中為后人攫取大海的智慧。面對事業他們嘔心瀝血,窮其一生為我國海洋事業發展攻堅克難,他們是海大水產人的精神豐碑。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更要艱苦奮斗、不懈奮斗,為我國的海洋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2018級水產養殖碩士黨支部在水產學院黨史學習教育“學烈士精神、傳紅色經典”支部專刊中寫道:“我們不僅要繼承先烈們的奮斗精神,還要將其轉化為矢志創新的實際行動,將學術先輩們付出心血推向前進的事業發揚光大。”
“兩位老師逝去后,海大的潛水調研一度中斷。直到2005年,管華詩院士承擔海洋藥物資源相關調查工作時,潛水調查再度續接起來,并取得許多成果。每次海島調研我都會想起他們,如今潛水作業的條件已今非昔比,遇到復雜的海底狀況,會有專業潛水人員負責。水產學院師資數量再也不用擔心‘不夠用’,學院已建起了老中青梯隊,再也不缺博士老師,但每一名老師在入職后,都會自發學習他們的英雄事跡。”曾曉起說,正是這些平凡生命凝聚的力量,鑄成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繪出海大水產事業的蓬勃景象。(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 通訊員 劉 柱)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