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5月24日訊 由市政協委員聯絡活動工作室、青島日報社、市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共同打造的“傾聽與商量”協商平臺迎來第七期沙龍活動。本期沙龍以“加強山頭公園、口袋公園建設,提升市民宜居幸福指數”為主題,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承辦,邀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相關部門負責人現場交流、碰撞觀點。
作為2011年落戶青島的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市政協委員、青島科技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段詠欣在青島工作生活長達10年之久,據他觀察,目前青島市老城區綠地面積缺乏,獨立占地的公園、廣場等公園綠地空間不足,特別是老舊小區內部缺乏公園綠地空間,普通市民的公共活動需求難以滿足。而新建小區綠地幾乎完全封閉,不對外開放,難于滿足城市居民休閑休憩需求。
段詠欣表示,公園綠地建設還應避免“設施過度”。我市公園綠地建設存在分配不均的情況。比如,海爾路東側近兩年新建了口袋公園,塑膠跑道、木棧道、休閑椅等各種設施配套完備,甚至到了過分雕琢的程度。設施建設太多,會導致狹小空間內功能過分集中。公共綠地建設需要打造精品樣板,但也要考慮資源合理分配,讓不同區域的公共綠地均衡發展。
段詠欣建議,對地被、草坪占較大比例,生態效能差的公共綠地進行改造提升,因地制宜的増植落葉闊葉喬木,增加綠量,有條件的增加休憩設施,提高綠地生態效能和休憩功能。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