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各主要視頻、直播、游戲等網絡平臺紛紛升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優化“青少年模式”內容池。有媒體對抖音、快手、b站、微信這4個擁有短視頻、直播功能的常用平臺進行實測,發現在青少年模式下,視頻號中仍有打著軟色情擦邊球的“性感美女”視頻及直播,直播渠道也未完全關閉。此外,游戲點券、理財產品通過支付密碼即可購買。
各大平臺在“六一”前升級青少年沉迷系統有著一個重要背景,就是今年6月1日起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正式施行,其中一大亮點便是增設了網絡保護專章。日前,教育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也傳出消息,全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工作聯席會議15個成員單位今年將采取多種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督促各地出版管理部門做好屬地網絡游戲企業及其網絡游戲的監督管理工作。
近年來,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問題日漸凸顯。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民人數達9.89億,其中學生占比最多,達21%。互聯網成為學生獲取信息、認識世界和休閑娛樂的重要途徑。這意味著不讓孩子上網,幾乎是不可能也不可取的事情。在相關部門的嚴格要求及輿論倒逼之下,不少網絡平臺也越來越注意完善青少年防沉迷系統,但一些漏洞仍然觸目驚心。
在此次媒體的實測當中,抖音、快手、b站、微信4個平臺均上線了青少年模式,其中,設置在微信操作頁面內的微信視頻號,操作情況也受到青少年模式影響。實測過程中,抖音、快手和b站在開啟青少年模式后,都無法直播、發布視頻,查看內容受到限制,無法進行打賞、充值等操作。但微信視頻號在開啟青少年模式后,如果將“允許訪問范圍”選擇為“全部”,仍可以搜索視頻,甚至能看一些打著軟色情擦邊球的“性感美女”視頻和直播,直播渠道也沒有完全關閉。同時,仍然可以通過微信支付功能,打開Q幣充值、理財通等服務。
這樣的窟窿,顯然會給未成年身心健康乃至用戶財產安全埋下“地雷”。而且,眾所周知,未成年人購買理財產品、游戲點券等,是不合法的。《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也明確規定:“網絡游戲虛擬貨幣交易服務企業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務”,游戲企業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虛擬貨幣服務。
防沉迷系統的窟窿,已到了必須要補的時候。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網絡直播服務提供者不得為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網絡直播發布者賬號注冊服務”,既然不允許未成年人直播注冊,自然不能為未成年人提供網絡直播服務。進入青少年模式時,平臺也理應對一些消費頁面或者消費推送進行關閉或屏蔽。
公開報道顯示,微信視頻號日活已達3.5億。面對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青少年模式”豈能形同虛設?要知道,早在2007年,針對網絡游戲的防沉迷系統就已上線,至今已經過了14年。中央三令五申,家長望穿秋水,且技術門檻并不高,為什么某些平臺就是“管不住孩子”呢?恐怕還是相關互聯網公司在技術上沒用心,在內容設置上不走心,光想著流量、利潤,在形式上敷衍監管部門,而把企業對用戶和社會所應盡的責任丟到了九霄云外。
要讓防沉迷系統真正管住孩子,需要盡快讓“青少年模式”成為強制標準。相關部門要完善制度,細化標準,明確平臺審核義務,對違法違規行為果斷追責,如此才能把窟窿堵上,才是對孩子負責。(秦鐵)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