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場館怎樣更好地成為藝術的推手?如何影響受眾實現空間共建?藝術空間應當承載何種使命?三個虛實相間的問題一一拋出,等待嘉賓給出回答,這是6月1日,在青島德昌阿特現代藝術空間舉辦的“藝術在青島”青島藝術生態沙龍第一期的現場。

沙龍活動由青島德昌阿特現代藝術空間、青島日報報業集團新聞書畫院學術交流空間主辦。活動發起人林竹是一位在青島定居10年的外鄉人,以豐滿這座城市的藝術內涵為理想,曾經策劃過“青島敘事”“城市秀場”等本土當代藝術活動。5月下旬,德昌阿特現代藝術空間開館時他說:“我一直希望能夠做一個藝術沙龍,讓藝術家們交流,相互沖激,相互引導、碰撞、互動,共同推進青島的當代藝術發展。”
不到半月,首場沙龍開張。

沙龍上,來自青島市美術館、青島市雕塑園、良友書坊、墨非墨畫廊、曉芳齋、青島贊一美術館、create空間坤畫廊等青島市各文化藝術機構、場所的負責人到場,見仁見智,表述各自對藝術生態的理解。
觀點:為“生活需求”消費藝術未來可期
馮國建在青島做畫廊7年,她經營的“墨非墨”在青島的當代藝術圈小有名氣,談到“場所”,她講到自己打破執著于純粹美術館的“白盒子”心態,認可藝術生態應該更多元的心路歷程,覺得藝術不必一定要到美術館去呈現——有更廣泛的社會性,也是藝術的價值所在。
說到自己最近見到幾個規模不大但進去之后感到耳目一新藝術空間,馮國建形容很欣喜,看到了藝術未來的一個方向,“藝術要走向生活,它們做了一個很好的連接。”
空間既然是為作品服務,專業性比大小更重要。“怎樣讓作品呈現得更好,是我們要研究空間的課題。”她認為,專業的美術館空間去做學術,小空間做特色,也非常好。關鍵是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以此影響到跟藝術空間定位相契合的那個人群。對“墨非墨”來說,“收藏價值”和“生活需求”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定位,使得畫廊與收藏者和愛好者這兩個群體建立了連接。前者考驗畫廊對所選藝術家是否具備投資價值的眼光,而后者,凡是美的藝術皆容易與之契合。在馮國建看來,后者有很大的基數和需求,其實是畫廊未來更看好的群體。
所謂“共建”,馮國建的理解是藝術空間做一個橋梁,引領大眾對審美的認知,公眾在審美上達到一定基礎的時候,藝術自然而然就成為大家的消耗品,這是她對藝術未來的期待。
觀點:接受“看不懂”的藝術就是提升
青島市雕塑館館長葉東煒對“不是為了增值,只是因為家里需要一幅畫”的藝術消費群體同樣充滿期待,因為這意味著大家對藝術的認識度、審美度有了提升。
相比較民營藝術空間,有“官方”背景的藝術機構在從事公益性、學術性的藝術活動方面有更便利的條件。葉東煒館長介紹,雕塑館常年持續不斷地做展覽,其實僅是為了簡單的一件事——希望有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美術館來看這些作品,“當他們越來越喜歡藝術品的時候,相信對整個青島市、包括山東省的藝術生態會有一些幫助吧。”
七、八年前,雕塑館做當代藝術展的時候,還有觀眾投訴,覺得“政府花錢做完全看不懂的東西”,而現在,據葉東煒觀察,盡管不一定理解、也不一定喜歡,但是人們對當代藝術已經能夠接受,“這就已經是一個整體的提升了。”
“藝術家也好、場館也好,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事情,最后就是一個整體的提升。”(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單蓓蓓)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