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每年6月5日或6日太陽達到黃經75度便為芒種。關于“芒種”一詞,最早出《周禮》的“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東漢鄭玄解釋為:“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的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而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正處于播種最忙的時節,故又稱“忙種”。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
芒種在小滿和夏至之間,是處在轉折期的一個節氣。長其夏至,短其冬至,在芒種期間,太陽將逐日靠近它在北半球運行軌跡的最北端,北半球白晝時間最長的日子也就將要到了。
芒種節氣,隨著氣溫逐漸上升,降水增多,空氣濕度加大。濕熱之氣容易使人產生頭腦不清,精神疲倦,動作懶散困倦,出現“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等疲沓不堪的情況,以及汗出不暢、胸中煩悶、口膩無味之狀。此時養生的要領應是清利濕熱、化濕醒脾。
蓮子芡實荷葉粥
取蓮子50克、芡實30克、鮮荷葉15克、粳米60克,先將蓮子、芡實、粳米一同入鍋煮粥,粥將成時將切碎的荷葉投入略煮即成。蓮子既有健脾益腎之功,又有養心安神之能;芡實雖具澀性,能益腎固精,亦能除濕。更加荷葉升清,粳米健脾胃。
冬瓜薏苡仁湯
取冬瓜300克、薏苡仁100克,先煮薏苡仁,后下切好的冬瓜片,因冬瓜味甘淡,性微寒,具有清熱除暑、除煩生津、化痰利水之功,再放入薏苡仁,并加少許食鹽即成。此湯不膩易食,除孕婦外,可謂老少皆宜。
夏季是天之陽氣與地之陰氣交合之時,自然界呈現一派繁榮景象,中醫認為心與夏季相應,夏季要養心。《素問》:“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
人們要借助夏天這個散發的季節,把春季的淤滯惱怒的情緒宣泄出去,保持情志條暢,心神和緩。夏季養神,一忌肝火,盡量避免生氣、焦慮、抑郁;二忌心火,減少心煩、懊惱、躁動不安,宜清靜養神,靜心寧神,摒除雜念,避免不良精神刺激,保持淡泊寧靜的心態。《管子?內業》有云:“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所以當空閑時看看書,聽聽音樂,保持愉悅的心情。
結合夏季氣候特點與個人體質情況,可適當選用中藥代茶飲,調節體內陰陽平衡。
將烏梅、麥冬、山楂、陳皮各5~10g一起下入砂鍋,加清水2升,煎煮至開鍋,過濾去渣,即得代茶飲。烏梅味酸,生津止渴,對于夏季容易口渴之人非常適用;麥冬滋陰入心經,夏季汗出最先損傷心陰,心陰不足容易出現心煩、失眠、易驚、健忘等;山楂消食化積,夏季暑濕黏滯有礙胃;陳皮理氣燥濕,可用于腹部脹滿不消化等癥。諸藥共用可起到斂汗止渴,開胃理氣之功效。此茶適用于夏季出汗多、不想吃飯、腹部脹滿、不消化的人群。
對身體虛弱,熱傷氣津而神疲乏力、口渴、汗多者,可選用西洋參6片、麥冬10粒代茶飲,有益氣養陰生津之功。
對于肝火偏盛而煩躁、眼花、目紅、頭痛、頭昏、口苦口干者,可用菊花10朵、決明子6克代茶飲,有清肝明目之功。
對于心火上炎而出現心煩、口渴、睡眠不實、口腔潰瘍者,可用蓮子6克、梔子6克、酸棗仁6克代茶飲,有清心除煩安神的功效。
心與小腸相表里,濕熱內積,心火重,小腸積熱,就會出現小便黃短,舌紅苔黃,大便秘結,口舌生瘡,此時應少吃辛熱之品,如白酒、羊肉等,多吃黃瓜、青菜、綠豆等偏涼之品。也可用竹葉3克、麥冬5克、金銀花3克代茶飲,兼見大便秘結的可加大黃2克。如出現尿頻、尿痛的應及時就醫。
【傳統節日——端午節】
今年端午節正值芒種期間,端午節是我國民間四大節日之一,也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有佩戴香囊的習俗,我們可以將適宜的中藥打成粗粉放入香囊佩戴于胸前或腰間,有芳香化濕,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的作用。香囊不僅美觀,佩戴中藥香囊本身就是一種“衣冠療法”,自古用之預防流行性疾病。
辟穢:芳香化氣、辟穢化濁、清熱利濕解毒。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丁香。
驅蚊:丁香、薄荷、薰衣草、艾葉、藿香、白芷、菖蒲。
增強免疫力:丁香、荊芥穗、紫蘇、蒼術、肉桂、辛夷、細辛、白蔻仁。
【專家建議】
最后夏月切記:夏月陽氣在表,脾胃的陽氣較虛,所以盡量避免吃冷飲或者過食瓜果之類的寒涼之物。
唯有夏月難調理,伏陰在內忌冰水。
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至秋來成瘧痢。
——《孫真人衛生歌》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于波 通訊員 孟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