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5日訊 “數字政府不是實體政府的數字孿生。”“數字政府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組成部分,數字政府建設成功,智慧城市也就成功了一半。”6月4日,第六批赴深圳體悟實訓隊部分隊員到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數據研究院考察學習,并與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數據研究院院長陳東平和部分智慧城市建設專家、數據企業(yè)代表進行座談交流。

前些年,奇葩的新聞層出不窮:有人辦護照需要返鄉(xiāng)6次,跑了3000公里;有企業(yè)蓋一棟辦公樓跑了39個部門,蓋了200多個章,歷時4年未能動工……這些現(xiàn)場折射出的是城市快速發(fā)展后,精細化管理能力不足。如果說精細化管理是大城市發(fā)展面臨的共同難題,那么深圳的挑戰(zhàn)無疑更艱巨。
那么,深圳是如何做的呢?深圳政府一直扮演著“管家”的角色,通過做好基礎服務,讓城市中的“花木林草”自然生長。作為廣東省“數字政府”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之一,深圳以數據資源共建、共享、共用為突破口,搶抓5G、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等“新基建”,通過大力推動“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建設,為城市管理提供了“一圖全面感知、一鍵可知全局、一體運行聯(lián)動”的智慧化管理服務能力,助力城市治理從“經驗治理”向“科學治理”轉變。
座談會上,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數據研究院院長陳東平以“從深圳實踐看數字化發(fā)展”為主題,為實訓隊員詳細講解了深圳推進智慧城市、數字政府建設的背景歷程、推進措施和工作成效,并具體介紹了數字化各類應用支撐深圳市城市管理、社會治理與經濟運行分析的有關案例。陳東平認為,數字政府不是實體政府的簡單數字化,數字政府應該從傳統(tǒng)的管理方式向重構治理體系、架構、流程轉化。例如,深圳坪山區(qū)重塑民生訴求體系、倒逼政府部門流程再造,市民可以通過微信端的 “@坪山 ”上報問題,民生訴求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迅速反應,經過預受理、立案程序,案件分撥派遣到相關責任部門,并第一時間進行處置。
“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解決問題,前后不到兩個小時,實現(xiàn)了高效處置一件事。”陳東平介紹,坪山“民生訴求改革”的經驗表明,數字政府建設,技術是手段,核心是體制改革。單靠數字化建設本身解決不了問題,要體制機制績效考核和干部提拔的考核評價體系有機整合才行,學習坪山經驗,學習的不是數字化系統(tǒng)建設,學習的應該是這種機制體制的深化改革意識,沒有體系化的規(guī)劃建設,就不能真正獲得數字化紅利。

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數據研究院是在深圳市委市政府指導下成立的公益性大數據研究智庫,致力于通過整合政府和社會的大數據資源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政府提升治理能力和社會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提供咨詢服務和技術支撐。院長陳東平,曾任中共深圳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專職副主任,目前是國家電子政務信息系統(tǒng)整合共享專家組二十名專家之一,是國內對智慧城市既有深入理論研究,又有在千萬級別以上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主持實施智慧城市實踐的專家,作為深圳市“織網工程”的頂層設計者和統(tǒng)籌實施者,曾成功推動深圳成為國家五部委聯(lián)合授予的唯一政務信息共享示范市和八部委聯(lián)合授予的全國首個信息惠民示范市。

青島市第六批赴深圳體悟實訓隊臨時黨支部書記楊超表示,深圳市推進智慧城市、數字政府的先進經驗,特別是其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以及下大力氣突破數據壁壘和藩籬,加強數據整合開放共享力度,以數字化推動城市管理、社會治理以及產業(yè)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成功做法值得學習借鑒。“實訓隊員要認真學習深圳經驗,研機析理,學取真經,為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數字青島、智慧城市助力加油。”楊超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深圳記者 梁超 文/圖)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