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島市城陽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印發。圍繞實現發展目標,《綱要》提出在“十四五”時期,城陽區按照全市立體、綜合、全方位、內生地“搞活一座城”部署,立足青島主城區空間結構新格局,充分發揮國家級功能區和重大戰略平臺的支撐與引領效應,以“陽光城陽”建設為統領,突出搶占五大高地、聚焦五項重點工作爭一流,全面建設青島中央活力區、幸福新城陽。
“十四五”時期,城陽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綜合競爭優勢大幅提升,城市現代化品質功能彰顯,數字城市建設成效顯著,社會治理效能明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更加富裕,“陽光城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青島中央活力區建設不斷加快,經濟發展邁上更高水平,在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全面開啟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打造青島環灣都市主城區拓展戰略增長極
立足青島中心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搶抓膠東經濟圈一體化、邁入青島主城區等歷史性機遇,發力全域統籌、雙創驅動、產業支撐、區域開放、改革攻堅等重點領域,努力將主城優勢轉化為主城功能,以主城功能強固主城優勢,實現空間結構清晰、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兩翼聯動,打開主城拓展提升大空間。提升東部。發揮嶗山西麓沿線天然稟賦和農副產品豐富優勢,壯大生態旅游、都市型工業、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等,形成綠色經濟發展帶。突破西部。依托紅島綜合交通樞紐站建設,高標準打造站前綜合商務居住服務區,重點發展現代物流、商貿服務、商務辦公,引導現有產業轉型升級,形成青島北部綜合交通樞紐中心,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四極賦能。發揮青島高新區、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青島環海經濟開發區集聚和輻射優勢,打造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保稅業務和現代服務業等高質量發展增長極。
青島高新區。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醫療醫藥、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集群,提升現代服務業,加快建設國家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示范基地、國家機器人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青島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國家海洋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突出發展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及關聯產業、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產業,加快建設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打造全球高鐵創新發展引領區、未來軌道交通城市體驗區、生態智慧品質活力樣板區。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充分發揮保稅加工、保稅物流、保稅服務的特殊政策功能優勢,重點發展加工制造、研發設計、物流分撥、檢測維修、銷售服務等產
業,強化園區綜合配套能力,建設青島特色保稅業態創新發展先行先試重要基地、山東省發展保稅服務貿易的重要口岸、中日韓特色保稅業務的重要平臺。青島環海經濟開發區。以機場片區、女姑片區、皂戶京口片區、空港工業園區改造提升為契機,加快城市更新和低效產能退出,高效利用城市空間,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總部經濟、國際商務、高端消費、場景體驗,打造新生代智創空間和新型智慧社區(街區),建設未來城市試驗場和青島新地標。
落實全市“聚灣強心、軸帶展開、多極協同”空間發展戰略,依托現狀交通網絡和生產力布局,打造“兩橫三縱”發展軸帶。立足全市地理幾何中心區位優勢,順應青島作為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引領輻射脈絡,建設青島主城區聯通黃島、即墨、膠州三大城市組團和平度萊西兩大綜合性節點城市的門戶,打造青島面向山東半島城市群扇面發展軸的“橋頭堡”。打造半島陸路交通新樞紐織密資源要素集聚輻射通道,構建立體綜合、內暢外達、供給有效的大交通體系。

打造山東半島自主創新示范區
強化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獎勵和扶持力度,培育單項冠軍、“瞪羚”企業、“隱形冠軍”、“獨角獸”企業梯隊。到2025 年,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00 家以上,培育市級以上“隱形冠軍”企業12家、“瞪羚”企業15 家以上、“獨角獸”企業3 家以上。
加快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吸引相關研發機構布局落地,強固智能制造創新平臺優勢。支持骨干企業建設國家級實驗室、創新中心,引進新設備、采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推進產學研特色創新平臺提升,發力原創性研究和突破性研發,打造半島自主創新重要的樣板示范載體。完善國際化創客空間,引進國際國內優質創新資源,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基地”完整的雙創鏈條。到2025 年,市級以上創新平臺達到150 個以上、各類科技孵化載體達到20 家以上。
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博士后工作站(流動站)、人才創新平臺聚才作用,系統推進實施頂尖人才突破計劃、產業精英集聚計劃、大國工匠成長計劃、青年發展規劃、人才平臺載體集聚計劃,引進兩院院士、“泰山學者”等高層次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團隊。到2025 年,全區引進院士團隊25 個,高層次專業人才40 名以上,全區人才總量達到30 萬人以上。
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制定知識產權事業規劃,建設國際知識產權試點園區、申報創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到2025 年,全區與高校、科研院所達成產學研合作關系數量200 家以上,年均技術成果交易額達到18 億元以上。

打造長江以北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高地
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核心、數字經濟為引領、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在制造強國戰略中體現“城陽擔當”。到2025 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2%以上,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70%以上,銷售收入超億元的數字技術企業8 家以上。
軌道交通裝備。壯大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加快高鐵、普鐵、城際、地鐵、輕軌、有軌電車等多制式軌道交通方式產品升級,鼓勵研發拓展譜系化產品。加大時速400KM 復興號、下一代地鐵、智能駕駛、智能動車組等新產品開發力度。引進培育高速輪對、高性能轉向架、牽引系統、制動系統、網控系統等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企業,提高軌道交通產品本地配套率。積極爭取謀劃布局、加快發展磁懸浮列車產業。壯大軌道交通產業鏈條,發展軌道交通基建工程裝備產業,拓展軌道交通技術咨詢、工程承包、系統集成、試驗驗證、檢驗檢測認證等增值服務,建設產品全壽命周期的服務體系和服務網絡,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檢驗檢測認證與標準化綜合服務示范區。
整合產業大數據。鼓勵區域行業龍頭企業開展數據資源建設,推進工業數據匯聚共享和開發利用。建設信息物理系統(CPS),建立機器間連接以及人機連接,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轉
型。建立工業數據開放共享與安全保護機制,培育工業大數據服務企業,選擇重點行業、重點園區、重點企業開展大數據應用試點。到2025 年,建成工業大數據中心3 個、大數據典型應用場景10 個。
發力工業互聯網。引導重點企業開展集成創新開拓示范,推進工業互聯網“進企業、入車間、連設備”,借助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面向軌道交通、汽車制造、機械裝備等優勢領域營造工業互聯生態。引進工業互聯網應用服務平臺,整合產品設計、生產工藝、設備運行、運營管理等數據資源,匯聚共享設計能力、生產能力、高端設備及技術人才等。到2025 年,運用工業互聯網建成數字化工廠50 個,數字化車間100 個,打造青島“工業互聯網之都”先行區。
發展平臺經濟。培育一批國內知名的云計算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供應鏈協同平臺、專利信息服務平臺、無車承運平臺等生產性服務平臺,發展行業領先的信息消費、家政服務、醫養健康、心理咨詢等生活性服務平臺。到2025 年,納入統計的平臺數量達到10 個。
健全“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的數字技術企業成長機制,實施數字經濟“補鏈、強鏈、延鏈、建鏈”工程,推進產業鏈、創新鏈、資本鏈、技術鏈、人才鏈“五鏈協同”。到2025 年,建成數字經濟產業園區20 個、雙創基地2 個,眾創空間5 個,培育數字經濟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50 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00 家,打造青島數字經濟示范區。

打造“一帶一路”連接日韓和歐亞大陸的“雙循環”橋頭堡
發揮開放優勢,緊抓RCEP簽署機遇,提升對外經貿交流高度,增強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深度,拓展國際市場開放廣度,推進與國內地區產業協作,融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深化中日韓地方經貿交流。創建中日韓聯合技術創新中心、中日韓檢驗檢測認證與標準化研究促進中心,搭建技術研發、工業設計、知識產權等交流服務平臺。組建中韓青年創客園,推動兩國青年創客間密切合作、常態化互動。發揮中韓交流合作“國際客廳”橋梁作用,加快韓國商協會組織入駐,推動首爾“中韓姊妹客廳”建設啟用。舉辦日韓(青島)進口商品博覽會,提升商品貿易、投資合作能級。發揮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政策優勢,推動日韓商品保稅展示中心建設。
打造“一帶一路”雙向投資節點。圍繞協定開放的衛生、汽車、環保服務等領域積極吸引歐洲投資。支持外商以未分配利潤增資擴建。鼓勵企業與國際金融機構、大型財團公司等組建投資機構,通過跨國并購、境外上市等方式引進國際資本。密切與德國、法國等歐美國家交流合作,以上合組織、東盟等重點國家地區為核心目的地,圍繞軌道交通、新能源、健康醫療等領域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市場,支持區內企業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建立企業“走出去”綠色通道。
放大RCEP 利好,充分利用關稅降低、貿易壁壘消除等便利化發展條件,擴大對日韓和東盟十國等重點區域進出口增量。圍繞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開展定向招商、產
業招商、以商招商,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交流,實現優質資源復合、優勢產能合作。推動京青跨區域產業協作,引進龍頭型、戰略型企業。更深層次“學深圳趕深圳”,放大深圳“陽光客廳”平臺效應,密切同深圳商(協)會等組織溝通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北上布局的窗口。
加快城市有機更新,到2025 年,實施社區舊村改造26 個,建設安置房252 萬平方米,全面完成河套、紅島街道舊村改造和居民回遷;優化道路交通體系,到2025 年,萬人擁有公交車25 輛;推進生活垃圾收運體系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的有效銜接,到2025 年,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等,全面建設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新城陽。(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偉)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