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9日訊 “星期三問城管”之即墨區專場上線,本次活動聚焦“即墨區城市管理”工作。即墨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孫永健、即墨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工會主席陳天橋、即墨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區管干部梁宗海作為上線嘉賓,走進12319熱線話務大廳,圍繞即墨區城區河道、排水、市政道路、環境衛生、垃圾分類等城市管理問題,與市民朋友進行互動交流。

當天上午9時至11時,12319熱線共接聽市民反映即墨區城市管理和執法相關問題22件,主要涉及環境衛生管理、市政設施管護、違法建設查處、市容環衛執法等方面,其中,嘉賓席共受理問題19件。對上述市民訴求,市城市管理局已第一時間通過12319熱線系統、數字城管系統下發即墨區城市管理部門及綜合行政執法部門進行落實處置,后期將繼續跟蹤落實辦理情況。對已有辦理意見并反饋的問題,12319熱線將及時安排回訪,對回訪不滿意或市民認為實際情況與反饋不一致的問題,將發送行業管理部門進行督辦。
針對市民反饋“石林三路與鶴山路交匯處路口南側路西有建筑垃圾撒漏污染路面”問題,孫永健副局長答復“立即處理”后,馬上要求身邊工作人員:“通知安全科郭雷帶人現場調查垃圾來源,予以查處;通知環衛中心立即前往清掃。”
兩個小時的時間里,針對市民反映的熱點問題,接線嘉賓表示,能立即解決的絕不拖延,對一些需要研究協調的問題,也逐一進行了解答并給出了解決時限。
在線上活動進行的同時,即墨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還組織記者赴現場實地探訪即墨區城區河道環境治理、市政道路建設、社區垃圾分類、道路精細化管理等工作。
11處路口“微更新”,打通城市路網微循環
在淮涉河二路與石林三路交叉口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忙著拓寬路面。僅有雙向4車道石林三路往南對接的天山一路是雙向8車道。“天山一路到了這里路面突然變窄,極易出現擁堵現象。”即墨區市政和園林環衛服務中心副主任高玉忠介紹,改造工程將石林三路與天山一路對接處拓寬為雙向8車道,同時取消路口西側導流島,通行能力將提高20%。

據高玉忠介紹,2021年,即墨區計劃實施城區市政工程42項,總投資約20.2億元,目前已開工33項。其中即墨城區道路交叉口改造提升工程投資600萬元,主要通過路口渠化改造、導流島改造、交通組織優化等3種模式對鶴山路、石林一路、石林三路等11處路口分類實施改造。通過對擁堵路口進行“微更新”,打通城市路網微循環,暢通居民出行環境。
“體制+模式”創新,提升河道大環境
“經過治理的河道,真正成為了貫穿城區的生態走廊。”每天到墨河西岸小游園晨練的市民欒先生指著眼前的景色贊不絕口。“三分建,七分管。你看,水面上連一點垃圾都找不到”。

即墨區住建局排水和河道管理服務中心負責人張春霞介紹,城區“兩河”治理基本完工后,同步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實施了“三支隊伍、兩套制度、一個平臺”管理模式。“三支隊伍”包括管理隊伍——組建成立排水與河道管理服務中心、管護隊伍——引入城區主河道水面及沿線專業化管護公司、執法隊伍——組建城建執法中隊。“兩套制度”,即河道管理辦法和對企業的考核辦法。“一個平臺”是依托已經建成的河道智慧管理平臺,將所有與河道相關的數據接入平臺,實現數據實時化、監管可視化、責任網格化。“連河道哪個斷面的流量大小、水質指數都一目了然。”張春霞說。
示范引領,推進垃圾分類實現新突破
在潮海街道信特景苑小區物管會議室,記者看到,一場有關垃圾分類的座談會正在進行。參與的居民和物業及社區工作人員你一言我一語,氣氛熱烈。

“信特景苑就是示范小區。”現場參加座談的即墨區垃圾分類領導小組辦公室王小雨介紹,今年以來,即墨區建立“工作目標化、目標節點化、節點責任化”的推進工作機制,以建設5個示范片區、12個示范小區、10個示范單位為引領,持續推進“撤桶并點、定時定點投放”,目前已完成35個示范小區、246處標準四分類桶點建設,完成783處撤桶并點。“你看,信特景苑不但常態化志愿駐桶指導、入戶宣傳等,還推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使居民逐步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
“三管合一”,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5克!符合標準!”在即墨區營流路藍鰲路至墨水河橋段記者看到,即墨區環衛中心工作人員正在檢查道路“以克論凈”執行情況。
即墨區環衛中心副經理趙謙和介紹,即墨區環衛工作原為街道屬地化管理,問題比較突出。2012年成立即墨區環衛中心實施統管,并將統管范圍逐步擴大到目前的187條街道,城區衛生面貌煥然一新。
“2015年開始,我區探討將道路紅線以內的環衛、市政、綠化等整合,統一由區環衛中心負責。”趙謙和介紹,“哪里路面破損、井蓋缺失、樹木受損,甚至路燈不亮,路段的環衛工人都會實時上報,中心在第一時間安排處置,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賈臻 通訊員 劉元平)
責任編輯:程雪涵